重啟大明 丁一的奮鬥(三十三)
解決的辦法,說白了是很簡單的,那就是脫胎於「火線加入」。加入某個組織,取得某種憑證,在和平年代,也許會是因為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了尋租行為的便利等等。但在火線,在戰場上,面對炮火而申請加入某個組織,從而得到衝鋒赴死的機會,丁一認為,至少這些人,在這個時候,他們是純潔的。
所以丁一就使用了同樣的方法:華夏這麼幹的人,全部到士麥那來;華夏以外這麼幹的人,全部去美洲。如果主動提出這樣申請的人,丁一給予了他們一個加入組織的機會:羽林。
但同樣出乎丁一意料,幾乎那些宣誓效忠丁一的學生,無論身在華夏或是西方,至少八成以上,響應號召遞交了申請。羽林,這個效忠於皇室而不是朝廷的組織,或者說,丁一的原教旨主義者,就從這建元四年開始誕生,將伴隨著這個帝國,渡過無數的波湅曲折;他們從此時的帝國先鋒,隨著歲月的推進,漸漸成為保守的力量。
對於民眾的影響力這一點,路易十一明顯要比丁一看得清楚,或者是說,丁一習慣性的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而路易十一在巴黎跟自己親信溝通時,對於丁一所下的評定才是恰當的:在跟隨著他的旗幟的士兵和民眾來說,他就是神!
不過在共和組織的發展方面,卻就出現了問題。
因為輸出革命是需要錢的,儘管工業化方面開始有了基礎的泰西大明,瘋狂向外傾銷,而丁一也從中得到許多的利潤。但他要許多傷殘的士兵要照顧,有烈屬要撫恤,他也沒有什麼錢了。至於國庫,財政部長楊鼎多次提出:「戰爭紅利可解一時之困,不當為常有之水!」
丁一是準備削減掉一些共和組織的開支,但這個方案,被王越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正在率領六師之眾。肅整小亞細亞的王越,三次提交了報告上來,之後又提出希望當面和丁一探討這個問題。顯然在他看來,這個方面的問題。要比他正在幹的事,更為重要。
而丁一向來對王越是很看重的,就同意了他的請求,給予了他面談的機會。
「巴耶塞特絕對不簡單!」王越見著丁一,行了禮之後。當場就點了題,「弟子以為,對奧斯曼的共和組織,不但不應削減,而應大力扶持才是!便是削減軍費,也絕對不能少了這一筆開支!」
他說不簡單,當然不是說說而已:「先生請看。」王越指著軍事地圖,對丁一報告著他在掃蕩小亞細亞遇到的問題,「先生放歸巴耶塞特之後,彼有五十餘萬眾與我軍對峙。其時我方以中央突破,多面包抄的戰術,已將其八萬之眾盡行擊潰。然後巴耶塞特回歸君士坦丁,以俘虜所供,其親信持令而來,結果我軍以大勝之勢,仍無法取得全勝!」
王越很慎重,指著地圖上的行軍路線:「其後七戰,奧斯曼人皆敗北,然後非潰退。而是撤退!巴耶塞特以帥才許之,當之無愧哉!先生門下,絕無虛士!」潰退和撤退是兩回事,撤退是保留了建制。保留了有生力量,撤回君士坦丁以西,而不是直接給打沒了。
對於奧斯曼人來說,雖然是敗仗,雖然是五十萬軍隊,基本都是上過陣見過血的老兵。對上王越的五萬人,而且除了士官長和軍官,基本是新兵。聽著很廢物的感覺,老兵對新兵,還是以十對一,還是據城而戰,這樣都每戰皆敗,不是廢物是啥?
但那五個師,如果不提火炮和機槍的配備,那都基本是近代化步兵了啊。
而且是在王越這位原本就是歷史名將的統帥指揮下,而且丁一還弄出懷表——儘管揣進懷裡有點勉強,足足巴掌大。但可以計時,就能夠進行多個部隊合圍、協同攻擊等等的戰術,哪怕五個師的新兵,哪怕火炮和機槍方面配比較弱,王越到此時的戰損是極小的。
能在這樣的攻擊下,讓五十萬部隊被中間突破、多面合圍的情況,保持撤退而不是潰退,巴耶塞特的確是很有水平的。
「我同意你的提案。」丁一在重新過了一次王越的戰況匯報之後,點了點頭。
其實他本身就認為巴耶塞特是個人才的,要不然也不會扔他回去:「一個庸人,是不能充當好上帝之鞭的。但一個有才能的君主,的確我們應該在他的國家裡,派多一些觀察員。」
而當王越很高興地退下之後,丁一很有些感慨的苦笑自語:「看來,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傢伙,就是有他們的才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