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五百章 天涯若比鄰(續)
京兆電報局,門庭若市,排隊辦理電報業務的人,幾乎把院子裡的涼棚都坐滿,三層高的「電報樓」里,一、二層都人滿為患。
一樓,是民間電報的發報處,等著發電報的人們坐滿了等候廳內的長條凳,他們是各家商號、櫃坊、工場、作坊的「跑腿」,受東主差遣,來電報局發電報。
發完電報,轉到隔壁的收報處,看看有沒有自己東主的電報送達。
二樓,是官方電報的發報處,來自各部以及各官署的小吏,拿著公文,根據順序,依次進入不同號數的隔間,將公文交給櫃員進行登記,確認內容無誤之後,付費,拿了回執,返回官署復命。
官方電報又名「官報」、「電牘」,隨著兩京電報線路的開通,京兆電報局的「官報」往來越來越頻繁。
而現在,當長安和揚州廣陵可以通電報後,京兆電報局每日收發的「官報」數量,已經翻了近二十倍。
這還只是開始,隨著「電牘」這一形式的公文越來越常見,加上將來各條電報線的陸續「通電」,京兆電報局的業務量只會越來越多。
在外間等候發電報的小吏們,坐在長條凳上,喝著服務員端來的茶水,緊緊抱著裝有公文的「公文袋」,和其他人聊天。
他們奉命攜帶公文來此發電報,公文不可遺失,也不能泄露內容,所以大家聊天的話題,就是長安到廣陵電報線的「通電」。
這條線路,由兩京線、洛(陽)葉(城)線、葉宛線、宛安線、安黃線、光黃線、淮水線、邗溝線構成,全長據說超過三千里,卻能實現信息的瞬間傳遞。
由此沿線官府被這條細細的電報線「串」起來,朝廷現在已經要求沿線官府將一般的公文都用電報來傳,而京城發給各地官府的一般公文,也會用電報來傳遞。
因為官府用電報發一般的公文也得繳費,所以現在朝廷要求各地官府在發「官報」時,必須嚴格限制字數,內容要言簡意賅,不許廢話。
還擬定了「電牘體」,讓各地官府「規範用詞」。
所以,文筆吏們如今必須掌握一種新的公文體,那就是「電牘體」。
將正常的公文,改寫為語句精煉的「電牘文」,經長官過目之後,用章,然後帶著錢,到電報局發電報,然後繳費、收好回執,返回官署復命。
這是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事情,小吏們看著業務繁忙的「業務大廳」,感慨著世事變遷。
「這還是一條線,等永濟線、通濟線通電,有了河北、河南的公文往來,電報局怕不是要被擠爆了。」
「你可別忘了河套線、河西線還有劍南線!等益州和交州之間的電報線也通了,這電報局恐怕得日夜無休!」
「那和我等無關,我們在這裡辦完業務,這電牘什麼時候發,就是電報局的事,電牘再多又如何?可以三班倒嘛,工場裡也這般,累又怎的?」
「累,那也值,我聽說,這電報收發員,每月工錢至少有二貫,累一些又如何?」
「每月工錢至少有二貫?這麼多?那我也讓我侄兒去電報學堂報名!」
議論聲中,大家感慨著電報的神奇,昔年,遙遠的交州在大家看來就是天涯海角,從長安到交州,正常情況下,單程都要走上兩個多月。
若是在兩地之間走一個來回,差不多五個月就過去了。
現在,有了火輪船,有了便利的航運,從長安去交州龍編,期間水、陸交替,又走海路,只要一路順利,那麼全程下來也就一個月。
若是再過幾年通了電報,長安發出的公文,當天就能到龍編。
而交州官府的公文,當天也能傳到長安。
不知不覺間,數千里外的交州龍編,對於長安的人們來說,感覺就像是城外郊區的一個縣城,如同隔壁鄰居一般。
這樣的變化,只讓人想說:滄海桑田。
電報局外,門外過往行人被電報局內熙熙攘攘的情景所吸引,不由得駐足旁觀,卻礙著門口處有大量士兵站崗,不敢上前一探究竟。
長安和洛陽,之前就通有電報線,京兆電報局也隨後成立,所以長安城內的居民,對於電報局不是很陌生。
電報很神奇,據說瞬間就能傳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