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戰之民國小廚神 貴客要來了
更新:12-06 09:33 作者:時光深處回眸 分類:科幻小說
由於得到香夫人的特許,不棄得以自由出入香府的藏書閣——「書香閣」,飽覽群書。書香閣藏書數萬冊,當中有不少飲食方面的書籍,有五代時期的《清異錄》、宋朝《玉脂批》、清朝《隨園食單》等等,也有不少專門講食療的書籍,比如元代《飲膳正要》、唐代的《食療本草》、宋朝的《壽親養老新書》、清朝的《隨息居飲食譜》等等。這些書籍有的是珍貴的古本,有的是手抄本。
不棄如饑似渴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刻苦鑽研。以前,出於職業需要和個人興趣,不棄看過《清異錄》的印刷本,對書中記載的唐朝韋巨源設「燒尾宴」的部分食單極其感興趣,不過由於文言文水平有限,只是一知半解。
現在,不棄有了一位現成的國文小老師:香明月。如果不棄沒有記錯的話,白話文的推廣是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後,在那之前,文人們教學和使用的都是文言文。況且,香明月蕙質蘭心,且和姐姐滄雪都自小就得到出自書香世代的香夫人啟蒙教育,因此別看她年紀不大,古文方面的造詣卻很高。她博覽群書,記憶力也超群,給不棄講解時,常常引用她在其他書籍中看到的知識,這真是讓不棄獲益良多。
於是,不棄經常向她討教,對書中記載的奇異菜餚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烹飪之法的了解加深了很多。
不棄了解到:燒尾宴誕生在唐中宗景龍(707—709)之間,消失在玄宗開元,這一官宦習俗雖然僅流行二十年左右,但它卻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飲食文化。「燒尾宴」代表唐代最高膳食,與御膳無異。當時士人剛做官或做官得到升遷之後,都會搞一次「燒尾宴」。據說魚躍龍門,有天火燒掉魚尾,魚即化為真龍。總之,意在象徵前程遠大,官運亨通。
《清異錄》記載的「燒尾宴」第一道點心「單籠金乳酥」,作者陶谷的註解是「是餅但用獨隔通籠欲氣隔」。之前不棄不能理解這是什麼美食,特別在哪裡。後來經過香明月的一番博古通今的講解,再結合不棄的多年做飲食的經驗,不棄意識到,所謂「金乳酥」,應該就是不棄們現在說的「乳餅」。它是用新鮮羊奶煮沸加食用酸點制,凝固後壓出水分製成1~2公斤重的方塊狀,四角圓潤,色澤白而帶奶油黃,表皮微有油滲出,內部質地緻密無氣孔,無酸味。《金瓶梅》中也記載過,李瓶兒病重時所吃的乳餅在新蒸出籠的乳餅是「黃霜霜」的,這外形不是跟「金乳酥」能對得上號嗎?現在雲南也有少數民族會做乳餅,做法上文描述的稍有不同。
乳餅是可以收藏的,它應該是以前的遊牧民族的一大發明,方便遊牧民攜帶和食用的。「食經」介紹收藏乳餅:「取乳餅在鹽瓮底。不拘年月。要用去處洗淨蒸軟。使用。一如新者」。也就是說,乳餅可以收藏很久,食用前把它洗淨、蒸軟,它就跟剛剛做好時一樣了。
「單籠金乳酥」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蒸籠是單籠。作者陶谷特意做的註解是「是餅但用獨隔通籠欲氣隔」,說明這種炊具在當時並不多見,具有特殊密封增壓的功能。收藏的乳餅較為乾燥,用單籠快蒸是個好仿佛,可以不讓其失去乳酪獨特的香味。
不棄嘗試將學得的理論知識跟實踐相結合。他利用在現代學到的科學知識設計了一款單籠,然後請巧手工匠幫不棄做出來,然後用這個單籠做雲南菜「火夾餅」,就是將切好的乳餅與雲南宣威火腿同蒸。由於這種炊具是有特殊密封增壓功能的,因此此菜很快就蒸好了。兩種食物的鮮味相互融合,不用加任何調味料,就鮮得不得了。
香明月很欣賞不棄的巧思妙手,熱情地邀請家人來同吃,香兆暉夫婦都大加讚賞,就連香滄雪這個平日對不棄冷若冰霜的少女都難得地不棄對流露出一絲讚賞。
看到香滄雪的如同冰雪初融、大地回春般的笑容,不棄的小心臟莫名其妙地亂顫,身子輕飄飄的,腳像是踩在棉花上。
不棄終於深切理解了一句話:只是就是力量。
香府的廚房中有兩位廚娘,分別是山東籍的姚廚娘和蘇州籍的沈廚娘,分別負責燒山東菜,和蘇州菜。姚廚娘為人心直口快,是典型的「豆腐心,刀子嘴」,沈廚娘貪小便宜,尖酸刻薄,兩位廚娘素來不和。劉嫂跟姚廚娘是同鄉,感情較好。不棄到廚房工作後,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經常幫助姚廚娘擀麵呀、切絲、切丁啊什麼的,姚廚娘很喜歡不棄,夸是聰明伶俐又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