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 第二十一章 造船廠
在這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即使有鋼鐵基地這個超級作弊器,呂梁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從頭建設,沒有一點基礎可以利用。人才需要一點點培養、工廠、農田、軍事都需要傾注精力,還有規則的制定、思想的改良、教育的普及等等。呂梁感覺忙得昏天暗地沒有出頭之日時,一個好消息終於讓他精神振奮——港口和造船廠建設完畢,可以進行生產和使用。
二十世紀初的海洋是戰列艦的天下,憑藉大口徑火炮和很強的裝甲防護能力,稱霸海洋若干世紀,直到二戰時期發展到頂峰,也就是那時航空母艦取代其地位。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往往會用來衡量能夠生產多少艘戰列艦。
戰列艦是一個強國的標誌,呂梁無法用語言形容對戰列艦的嚮往,但現在還不是好高騖遠的時候。遠東這片水域,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列強的注意,想偷偷摸摸的發展海軍不被發現是不可能的,即使生產出一艘萬噸級的戰列艦,也無法保證訓練時不被發現。呂梁的計劃是現行建設一處港口,和一個造船廠,用這個造船廠鍛煉一批造船工人,培養一批技術工人,為政權穩定並獲得一處良好的港口後的軍艦製造打下基礎。
惠州地區缺少良港,漫長的海岸線上沒有一處合適的港灣,荃灣附近的海面一邊是小島,一邊是半山,最麻煩的海底還有淤泥。後世是採用現代化的定向爆破技術,使用了超過640噸炸藥削平了一座山才為港口建設打下的基礎。在呂梁的安排下,一開始海底採礦車採集的建築材料就是挖掘的這附近的小島、小山和海底泥沙,不但為清理港口打下基礎,還為工業基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量材料。截至目前,港口附近的小山等障礙已經全部被清除,海底淤泥的清理也初步完成,從小山小島挖掘的山石用於填平海灣,使得碼頭的建設速度全面加快。可惜的是,這裡只能容納一個中型的造船廠,周邊地形也不適合防禦外敵入侵,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鋼鐵廠已經投產兩個月,生產的鋼材僅能滿足廠房建設和道路建設所需,遠遠沒有達到設計產能,這很正常。造船廠的基礎鋪好後所有的機械、原材料都是來自基地,第一批接受培訓的工人已經進入廠房,開始在基因人的指導下學習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現有工人的工作效率,呂梁的工廠一開始就全部採用標準化、流水線生產模式,一顆蒸汽機上的螺絲釘將來甚至可能用在一艘運輸船上。事實證明,大規模生產採用標準規格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工業能力,但這樣的模式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實施的。好在呂梁在基因人的提醒下很早就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以高素質基因人為基礎的各個車間和管理部門就像一個整體,一個命令可以被毫不保留的執行。
因此造船廠開工後的第一艘輪船呂梁選擇的就是自由輪。自由輪被稱為二戰時期的工業奇蹟,美國人使用預製構件和裝配的方法大規模生產船隻,曾創下24天下水的世界紀錄。自由輪是當做可消耗品使用的,由於德國潛艇的威脅,一艘自由輪只要成功的穿越大西洋就被認為是完成了其建造使命,因此質量上很不可靠。自強造船廠目前建成三個船台,由基地提供各種預製件,工人們只要在這裡組裝就可以了,其質量比自由輪強得多。呂梁將這種船取名為自強輪,因為成熟工人的缺乏和基地產能不足,目前只有一艘在建,目的就是為了鍛煉工人。等內地各個工廠建成並成熟後就可以為造船廠提供各種預製件,不再需要基地提供了。到那時將會有大量的貨輪下水,為工業區的產品運輸提供強大的助力。
當造船廠開工建設第一條自強輪、鋼鐵廠磨合生產時,第一艘戰艦在基地的船庫悄然下水。一開始基地就拿出百分之五的產能用於這艘戰艦,經過七個多月的生產,終於建造完成。以後世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為模板的這艘軍艦被定為南海級、南海號,之所以生產這麼一艘戰艦,一是為了訓練海軍官兵,此時招募的水手全部都是身家清白的漁民,各級軍官都由基因人擔任,這對立志建設一支制霸全球的海軍的呂梁來說是不正常的,基因人不能永遠頂在關鍵位置,普通人的培養迫在眉睫;第二個原因就是保密,克利夫蘭級輕巡的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2節,在遍布漁船、各國貨輪、軍艦的遠東海面,南海號訓練時可以憑藉速度甩開所有追蹤者,讓外界無法判斷這艘軍艦來自哪裡。三十年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