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 第三百五十二章
<=""></> 為了解決農業落後局面,華國使用機械、化肥和水利三*寶,以五大政策促進農業轉型,最終實現糧食產量超過美國。
華燈初上,廣場上燈火通明,造型古樸的路燈本身就是一種風景。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人群聚集到廣場上,或散步,或聊天,或觀看藝人自發組織的表演,羅斯福覺得,只看人群的服飾就是一種美的享受<="l">。
華國本身就是紡織業最大的市場,工業化開始後,傳統的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分工更加明確和收入迅速增加使百姓手裡有更多的錢,來裝飾自己的外表。布匹的作用從禦寒遮掩擴展到修飾,人們更多的注重服飾的造型、顏色等等,許多流行元素通過服飾來體現。
紡織業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鋒,造就了日不落帝國的強大,紡織企業成為華國數量最多的企業,吸納了眾多勞動人口,提供最多的工作機會。據統計,華國擁有超過十萬家大小紡織企業,利用棉麻、羊毛、鴨絨、皮革等原材料製造無數的工業產品。從事紡織業的直接就業人口達到550萬,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500萬,位居各行業首位。
內部巨大的市場使華國紡織工業的產能仿佛沒有充足的時候,不過,根據計算和預測,在1910年後華國內部市場即將飽和,紡織企業要想繼續擴大生產,就得向外部尋找新的市場。在殖民地被列強控制,地域市場相對封閉的年代,外部市場需要通過鋼鐵和大炮來獲得。
制約華國紡織業發展的除了市場外,還有原材料來源,華國努力擴展內部原材料渠道,通過棉麻農場、新疆棉花生產基地、北方草原皮革生產基地、人造皮革等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每年棉花豐收季節,紡織企業就會派出大量員工,到全國各個棉麻收購點搶奪原材料,其激烈程度不亞於一場戰爭。企業員工採取各種手段,搶時間、搶地盤,為了讓這種混亂的局面得到控制,不至於棉麻市場失控,紡織業協會要求紡織企業採取價格手段競爭時不得越過規定範圍。
只是這樣的手段還是不能滿足紡織業巨大的胃口,華國每年都要從南美進口大量皮革,從印度、埃及等地進口大量棉麻。那些列強殖民地或者處於列強勢力範圍內的國家,其出產的工業原材料受到當地殖民者的嚴格控制,大部分只能出售給宗主國商人。
以印度棉花為例,每年英國商人都會從印度收集海量的棉花,大部分被英國本土紡織業消化,剩餘部分則由英國紡織業協會負責協調出售,他們掌控者國際棉花市場的價格,操縱價格變化,並從中牟取最大的利益。華國紡織企業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從英國商人手裡購買棉花。
與石油一樣,這樣原材料很容易被敵對國家斷絕,英國商人在利用華國市場大賺特賺的同時,也在經受戰爭爆發、失去華國市場的危險。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地原本就是英國人的原材料產地,是日不落帝國維持霸主地位的根本,容不得半點威脅。可以想像,一旦戰爭爆發,華國和協約國將在這些地方展開激烈的爭奪,以維持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
貪婪的華國紡織企業主甚至上書呂梁,要求儘快奪取印度和東南亞等原材料產地,或者中亞地區也可以呀!從在新疆推廣棉花種植來看,這裡的氣候非常適合棉花生長,氣候類似的中亞地區應該也適合,紡織協會曾派出考察團到中亞考察棉花種植,得出的結論是華國應該將整個中亞納入控制範圍,那裡是棉花生產的天然寶庫。
紡織業協會控制的記者曾寫過一篇專題文章,主題是「華國為何如此貧瘠」。這個國家與地大物博扯不上關係,鐵礦稀少、質量低下,石油稀少、質量低下,耕地面積小、遠遠比不上印度和美國,高產、高質量棉花對土地氣候等環境的要求高,國土上適合種植的地方很少。人口膨脹,人均資源量更可憐!資源短缺是制約華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在世界上的土地被列強霸占的今天,必須用絕對武力奪取陽光下的土地,為華夏民族爭奪生存空間!
羅斯福也看過這篇文章,他只贊同其中的一些觀點,華國國土廣袤,雖然缺少部分資源,但仍舊算得上資源豐富。美國也是如此,資源豐富的美國可以出產大部分工業生產所需要的資源,但仍需要從海外進口一部分<="l">。所以他當總統時才提出「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