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職小鎮,我提前開啟了養老生活 第110章 經濟規律和變蛋
說實話,目前社會上對於人力的需求缺口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一個成年勞力一個人背起行囊遠赴珠三角和北上廣進工廠勞作,一個月的薪酬大概保持在4000元左右。
除去必要的開銷和一些意外應對能夠存儲下來的費用大概在3000元,1萬元大概是三個月的工資,要知道一年可是有12個月。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幾乎到了年齡都會下意識的選擇背起行囊,去遠赴他鄉進廠打工。
如果選擇在老家裡侍弄田地,很難能夠用自己的雙手來支撐得住整個家庭的開銷。田地里的產出只是剛好勉強能餬口罷了,想要蓋房子,娶媳婦,生孩子,這點收入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的度過。
而這個鎮子遇到的問題也是如此,鎮子上平日裡幾乎很少能夠看到年齡在18~40歲之間的男性,即便有也是寥寥無幾。
要麼是在鎮子上開了店,要麼就是本身有什麼技能在手可以起到補充家庭的作用,除此之外大部分人幾乎都選擇去外打拼,通過外面高壓榨的薪酬回報來彌補家庭的底蘊。
說實話,在張青崖的眼中,別說一畝田地產出是1000元了,即便一畝田地能夠產出1萬元,10畝田平日裡的勞作程度和對自己體力的消耗都讓他不會選擇這個職業。
在自己的眼中有太多太多可以掙錢的辦法,畢竟曾經身居高位看待問題的角度和眼光總是不一樣,在別人眼中無比艱難的掙錢,這件事情在他的眼裡似乎顯得格外的輕鬆。
如果說動輒以百萬千萬來計算,可能自己稍微顯得有些困難,但如果只需要掙到一年十幾二十萬的程度,在他看來隨便做一些理財方面的配置和金融方面的操作,都能夠讓自己完成這個目標。
相比於自己掙到十幾二十萬的簡單程度,田地的產出顯得太過於微不足道,甚至一度讓他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浪費那麼多的人力在田地上面。
但是如果沒有這麼一群農民伯伯種植來保障,可能我們國家的糧食還是需要大幅度進口,同時還會極大程度的受制於人。
我們國家的制度在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儘量趨向於各種公平,同時也極大保證勞苦人民的基本權益,但其實在這種社會階層方面,不知不覺已經分割的十分的嚴重和徹底。
農民伯伯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主要支撐社會運轉的重要力量,但是整個社會回饋給這些農民伯伯的實在是太過於微不足道和低廉,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全國的田地都保持著豐收的狀態,那麼對於社會各個階層來說都是無比值得開心和慶祝的。
但其實把這件事情單獨放在農民伯伯本身上面來看的話,這個事情並不是什麼太過於好的消息,全國各地的糧食都豐收了,相應的市面上流通的糧食就會變得越來越多,同時原本的收購價格也會逐漸降低,落在他們手上出售糧食之後的金額也越來越貧瘠。
這是一種社會學中的經濟規律,這種規律既顯得無情,又顯得10分的現實。甚至在農民眼中,這根本就是一個駁論。
他們辛辛苦苦奮鬥一整年的收入產出需要依賴這種豐不豐收來決定是否能夠賣得上高價,在自己保持著豐收的同時,他們需要在背地裡偷偷的祈禱別的地方欠收,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糧食賣出更高的價錢。
目前來說這種情況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多改善的餘地,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民伯伯開始發展一些附加經濟。
比如說在家裡養幾頭豬,養點雞苗,或者是多種植一些蔬菜,可以拿去售賣,從而起到補貼家用的作用。
總不能真的一年到頭10畝田只掙到1萬元,依靠著這1萬元來開銷和支配那幾乎完全運轉不了。
有些人在種植田地的同時也會發展一些副業,比如說搞點大棚規模養殖,池塘養魚,水果種植等等,慢慢的似乎田地在人們眼中的作用不斷的降低,反而通過這些附加產業,輕而易舉能夠掙到田地產出根本比不上的收入。
具體這種情況該如何改觀?目前張青崖作為一個旁觀者,似乎沒有太多的感慨和建議,但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