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第317、318章 忽必烈大叔的封賞
一個月以來,鎌倉幕府做了大量的戰爭準備。
幕府不但下令抽調每一個武士,每一個地侍(足輕),還要求所有人都捐獻錢糧,鐵器,馬匹。
就是京都的皇室和公卿,也紛紛毀家紆難。幕府更是藉機大肆勒索商人,大小商人一律捐出大半家財。海商和漁民的所有船舶,也一律徵用。
北海道的蝦夷人馬匹,能徵用的也要徵用。
舉國體制下,日國的戰爭兵費和物資,滾雪球一般急遽積累,爆發出了可怕的潛力。
幕府計劃的非常周祥。抗元大軍分三批動員。
第一批是一個月內動員十六萬人,這些人以幕府直屬軍團、京都禁衛軍團、各國武士、地侍為主,甚至還有各大寺院的僧兵,幾乎都有甲械,戰力強大,屬於主力重兵集團。
第二批動員是十月上旬前完成,再次動員十六萬人。這些人以足輕和青壯為主,還有部分山賊、海盜,雖然已經在各地訓練了一個月,但因為兵器奇缺,要等到十月上旬才能成軍。
第三批動員要在十一月中旬完成,數量高達二十萬,幾乎都是百姓青壯,包括農民,漁民,獵人,樵夫,礦工等。
如此一來,等到兩個月後的十一月中旬,幕府武裝的軍隊,超過五十萬人!
除此之外,幕府還成立總匠所,將數萬鐵匠、刀匠、木匠、皮匠等民間匠人徵用起來,日夜趕製兵器盔甲。
在幕府的刻意渲染下,元寇占領下的九州島,已經成為人間地獄。元寇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窮凶極惡的嗜血凶獸,除了上下一心拼死抵抗,根本就沒有其他活路。
於是,為了活命的日國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多人都豁出去了。
倘若元廷知道日國竟然能爆發如此潛力,一定不會輕易發動兩次征日戰爭。日國是個封閉自大的島國,越是這樣的國家,面對外敵時的凝聚力也就越強。
其實也正常,元軍征討陳氏越國(安南)時,安南也一度大暴兵,動員幾十萬軍隊和元軍死磕,最終保住了社稷。沒道理安南能做到,實力更強的日國反而做不到。
而北條時宗最擔憂的是,在第二批動員完成之前,九州島的元寇就來主動攻打本州,那勢必會影響動員令的執行。
果然,幕府「被官」,也是幕府四大重臣之一的佐藤業連出列說道「執政殿下,如今神國只完成了第一批動員,兵甲尚未完全足備。倘若此時元寇北上,我等就被動了。」
他的擔憂,不光是北條時宗擔憂的,也是在座絕大多數人擔憂的。九州十萬大軍的覆沒,讓他們對元寇的戰力心懷恐懼,沒有兩倍的兵力優勢,是不敢和元寇對決的。
每拖一天,神國的軍力就增強一分。可問題是,元寇會老老實實的在九州島呆到下月上旬?
來自京都的熙仁皇太子,雖然年僅僅十五歲,卻也憂心忡忡的說道「本殿最憂慮者,乃元寇從西海沿邊北上,直入京都。如此,則朝廷危矣。本殿認為,將大軍全部雲集關東,實為不妥。」
這番話,當然是京都的天皇公卿教他說的。幕府為了和元寇決戰,將京都地區的軍團抽調一空,造成京都極度空虛,這讓京都朝廷很是不滿。
皇太子的擔憂,除了在座的朝廷公卿感同身受,武家權貴們卻不以為然。
京都被元寇攻下又如何呢?就算朝廷被元寇一鍋端,不是還有幕府麼?反正皇太子和幾位親王都在這,神國皇統斷絕不了。而且關西多山,倘若元寇真的攻打京都,還能拖延時日,讓神國大軍準備更充分,到時打敗元寇,奪回京都就是了。
在掌握實權的大武士們看來,關東的重要性,遠勝於關西。鎌倉城的重要性,也更勝於京都。
雖然熙仁皇太子坐在最尊位,但北條時宗根本懶得搭理這個少年,別說皇太子,就是天皇陛下,他又何曾真當一回事?北條氏插手天皇和將軍廢立,也不是一次了。
這就是此時日國政局的弔詭之處了。天皇說了不算,幕府將軍說了也不算,真正說了算的,是幕府權臣北條時宗。
「殿下安心就是,只要有神國大軍在,天皇陛下萬世一統的基業,仍然帝運長久。」北條時宗對熙仁皇太子行禮說道,算是直接表態顧不上京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