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娛之黃金年代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戛納
測試廣告1
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
創立的宗旨在於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
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革,如今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作的平台。
往年都是在5月舉辦,但是最近兩年因為受到了世界金融海嘯的影響,戛納電影節的贊助商也幾經變更,今年更是因為缺少贊助,直接延期到了9月。
整個電影節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影業同時進行。
後來很多來自內地的導演經常做的事就是拿著自己的作品來到戛納,擺出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吸引歐洲片商的注意力,這一招無往不利。
中國電影和戛納電影節的緣分,還始自於1959年,田深的《蕩婦與聖女》成為首部正式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中國電影。
到了60年代,邵氏大導演李漢祥的《倩女幽魂》、《楊貴妃》和《武則天》曾三度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楊貴妃》更是因其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獲得技術大獎,成為首部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的華語電影。
1964年,唐橙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全的《俠女》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正式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了世界。
然後一直到1983年,岑樊的《阿q正傳》成為首部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內地電影。
緣分頗深,但是,時至今日,還不曾有哪一位中國導演真正觸碰過那代表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大獎。
這一次,張一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將再度對那塊冰糖金棕櫚發起衝擊。
重生之後,易青還是第一次來歐洲,9月的戛納,氣候倒是比香江那邊舒服了許多,至少這裡的溫度沒有香江那個感人。
「我還是第一次來法國呢!?」
鞏麗拿著相機,不停的對著街邊的建築按動快門。
她是請假過來的,《霸王別姬》那邊的拍攝工作剛進行到一半,陳愷歌哪裡肯放人,可是,易青直接打了電話,他就算是再怎麼不願意,也只能無奈的點頭答應了。
這次來戛納的只有張一謀和鞏麗,易青比他們早到了一天,等張一謀帶著鞏麗過來,距離戛納電影節開幕只剩下了一天。
看著鞏麗興致勃勃的樣子,易青和張一謀對視一眼,都覺得無語。
或許他們倆都太土了,欣賞不來這個法國小城的美。
不過,那些破房子有什麼可拍的,看著好像是中世紀的產物,但實際上,全都當地借著戛納電影節的名頭,當地的旅遊產業被開發之後新建的,有個屁的文化底蘊。
京城的一條胡同,那些個清磚明瓦,隨隨便便挑出來一塊,就能完爆這裡的一切。
「張導,明天怎麼個流程?」
易青是第一次來參加這種影展,以前只是聽說過,具體的流程和主辦方組織什麼活動,他是一概不知道。
「明天主要就是展映,進入主競賽環節的電影都有三天的展映時間,後面就是評委會投票,這期間獨立電影可以得到展映的機會,好些人,都指望著這段時間賣片子呢!」
張一謀說的這種現象十分常見,每個電影節永遠少不了的就是矇事兒的,尤其是歐洲三大這樣有影響力的。
好些所謂的導演每逢這個時候, 都會集體出動,從世界各地趕過來,然後擺出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隨便找家電影院門口一蹲,然後只要等著有人過來搭話就行了。
因為總有傻子希望能做發現千里馬的伯樂,也有很多片商希望通過這種廣撒網的方式,讓自己發家致富。
後來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