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六十三集 晉陽大戰_頁3
更新:10-15 06:01 作者:背砍刀詩人 分類:軍事小說
晉國卿大夫及諸侯聞之,皆都不恥士鞅之行。說來也巧,便在樂祁死後次年,士鞅亦即重病不治。臨終之前,士鞅留下遺囑,因謂三子士吉射足智多謀,使繼為范氏宗主,又為下軍佐。
士鞅既死,晉國六卿將佐復有變化,乃是:中軍將荀躒,趙鞅為佐;上軍將荀寅,韓不信為佐;下軍將魏侈,士吉射為佐。
由是荀躒榮登執政正卿,帶領智氏家族,繼承先祖智罃榮耀,漸成晉國第一豪門。
趙鞅由此終於熬死政敵士鞅,升為中軍之佐,位列六卿第二。士鞅雖死,其子士吉射更貪,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並與中行寅相互勾結,兩家之親,更為緊密。
晉定公十二年,趙鞅再次率兵伐衛。衛靈侯請降,並獻五百戶屬民,以結趙氏歡心。
趙鞅退兵,將五百戶衛民暫寄族弟趙午封邑邯鄲,後命尹鐸修建晉陽城,以安頓貢戶,並作趙氏宗族保障。晉陽城築就,趙鞅便寄書趙午,索要寄居民戶。趙午本欲奉命遷民,眾家臣卻一致反對,並且諫道:今正值齊國會盟四國,欲進犯邯鄲,若倉促移民,必予敵人以可乘之機。且衛人安居邯鄲,又何必急於遷往晉陽哉!
趙午信以為然,遂寄書趙鞅,再拖延一些時日。
趙鞅怒道:趙午向來親於中行、范氏,此欲將衛民五百戶據為己有,叛我趙氏也!
即以宗主之命,將趙午招至晉陽。邯鄲午坦然來至晉陽,欲當面解釋,未料趙鞅並不許見,立將其下獄處死,並告知趙午隨從涉賓,要邯鄲氏家族另立其主,且必歸還衛民。
涉賓回到邯鄲,向公子趙稷哭訴家主被殺。趙稷聞報號哭不已,邯鄲眾臣亦都大怒,群情激奮,謀劃為先主復仇。
於是公推趙稷為大夫,厲兵秣馬,據邯鄲城發動叛亂,聲討趙氏。
趙鞅時在國都絳城,聽聞邯鄲氏擁兵造反,乃命上軍司馬籍秦為將,統軍攻打邯鄲。
籍秦引兵東出,一面向邯鄲進軍,同時早遣使者,分向中行寅與士吉射告急。
鏡頭閃回,數年之年。
籍秦接受中行寅密令,到上軍營中就任司馬,暗中監視趙鞅一舉一動。
畫外音:籍氏本為晉國公族之後,世代皆為朝中大夫,向來依附荀氏。籍秦並為荀氏家臣,曾多次跟隨荀吳、荀躒、荀寅等東征西討。自智氏與中行氏決裂,其便接受中行寅指令,暗中為其監視趙鞅。趙午雖是趙鞅本家族弟,但同時又是中行寅外甥。趙鞅使籍秦率兵討伐邯鄲,豈非與虎謀皮?因此一招失算,險至滅族之災。
中行寅與士吉射聞報,立刻召開緊急會議,決議營救邯鄲。
計議已決,遂分別召集州兵家甲,準備與邯鄲氏一同叛晉。
兩家動靜,卻被趙鞅家臣晉陽尹董安於察覺,便急如星火,親至絳都來見家主,提醒早作準備。趙鞅聞聽此訊,雖甚驚懼,卻還心存僥倖。
董安於:其事急矣!若待兩家齊發,趙氏必危。
趙鞅:晉國之法,首發禍亂者死。我欲待其亂發,後發制人,不亦可乎?
董安於:君其不聞先發制人,後發者制於人乎?使彼發兵來攻,晉陽百姓必遭危害。我必作戰備於先,主公若慮首亂之罪,則使我董安於獨自承之可也!
趙鞅聞言,沉默不答。
董安於知道家主默許,便回晉陽,調動趙氏軍隊,積極備戰。
果不出董安於所料,數日之後,范氏與中行氏便即起兵,向趙氏發起進攻。
上軍司馬籍秦雖奉趙鞅命令在先,本來按兵未動;此時聞說荀氏發動,便令調轉馬頭,與邯鄲軍馬並回晉都,向絳城發動突襲。
趙鞅聞說籍秦反水,不由大驚,便帶扈從家甲,倉皇逃離國都,撤回晉陽,與董安於合兵據守。中行氏、范氏、邯鄲氏三家緊追不捨,兵圍晉陽。
趙氏自下宮之難以來,此時再次面臨滅族危機。因尹鐸與董安於未雨綢繆,在建晉陽城時殫精竭慮,面面俱到,此時便即發揮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