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唇者,聲之所發也;
龍齦者,吟由所出也。
原本龍齦二字,指的是在琴尾端,用以承架琴弦的一塊硬木,是古琴之所以能發聲的關鍵部件。
此琴以龍齦為名。
一者是以示琴音所發之真諦,取大音希聲、大道至簡之意。
二者是「龍齦」與「龍吟」同音,指的是此琴琴音不同尋常。
其音色並非空靈清高,反而沉鬱而悠遠,如同龍吟虎嘯,氣勢磅礴,攝人心魄。
龍齦於兩千三百年前,誕生於早已覆滅的大岐古國,由樂聖奚夢泉親手製作。
大岐滅亡之後,輾轉顛沛流離萬里,到了梁帝蘇煜手中,成了他束之高閣的一件珍藏。
有關此琴最廣為人知、神乎其神的傳聞,便是說奚夢泉龍宮取琴的故事。
這位樂聖生性不羈,曾於午睡時隨意酣眠庭院當中一塊假山石上,朦朧入夢,元神出竅,遨遊龍宮,見到許多人間沒有的奇景,並摘得一簇碩大的血玉珊瑚,誰知這珊瑚竟然是那沉眠龍王的牙齦!
霎時地動山搖,海浪滔天,他以為的龍宮,實際上正是那龍王的龐大身軀!
這一下,奚夢泉自然猛地驚醒,他正大鬆了一口氣,卻發現身下那塊假山石,竟然變成了那血玉珊瑚!
是夢非夢?真耶幻耶?
不管如何,在傳說當中,奚夢泉正是用了這一塊血玉珊瑚,製成了龍齦的琴身。
而在陳曠的記憶中,當初以一斗米買下他的那位樂師對他說的卻是截然不同。
「奚夢泉沒有遨遊龍宮,他哪來這種雅興,這人無聊得很。」
樂師扔給他一本破舊樂譜。
這樂譜以盲文所寫,只在樂師當中流傳,等同密文,並不為外人所知。
當中記載的,除了曲子,還有一些從未聽聞過的鄉野怪談。
「當年他乘船路過東庭湖,見到有湖中龍君欺壓漁民,迫使他們獻祭童女,活活用豬籠淹死,於是棄船跳入湖中,硬生生將那龍君的大牙都打掉了。」
「出了氣,卻發現自己的劍折了,正好打掉的大牙連著牙齦,他看正趁手,便就著湖水洗洗磨成了劍。」
眼睛裹著厚厚繃帶的小孩聽到這裡,抬起頭疑惑地問道:
「不是琴麼?」
樂師伸手摸摸他的頭,十分耍賴地反問:
「你怎麼知道是琴,你看見過琴麼?你知道什麼樣的是琴麼?」
小孩搖搖頭,老實回答:
「以前家裡窮,我沒見過,現在我看不見。」
樂師笑了:
「看不見的東西,當然你覺得那是什麼,那就是什麼。」
「要是覺得那是劍,那當然就是劍了。」
路遇不平,拔劍斬龍,琴非琴,而是劍。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樂師語氣熟稔平靜。優哉游哉,倒像是認識奚夢泉一樣。
然而這又怎麼可能,這樂師窮困潦倒,花一斗米買陳曠當學徒,是為了將他轉手賣進皇宮。
買來一斗米,賣出去卻有三兩銀子。
簡直是無本買賣。
這樣無賴的人,怎麼會認識那位一曲《天問》震碎半闕山河,如在雲端的樂聖?
陳曠曾將這樂譜上記載著的怪談都當成是故事。
直到他已經是宮廷樂師的某一日。
梁帝雅興大發,竟拿出那一架龍齦做賭注,讓太常寺的樂師們來一場比試。
這時陳曠才知道,原來龍齦竟然已經沉默千載,再無人可彈奏出完整樂章。
誰能彈奏一節,就賞賜一隻純金酒杯。
樂師們爭相傳閱試彈,卻沒人能彈到第二個音。
等到了陳曠時,他下意識想到了那個鄉野怪談。
小時候的他既沒見過琴,也沒見過劍。
兩樣東西對他來說都只是一片混沌的概念而已,在他的腦子裡混淆成了一個模樣。
琴若是可以為劍呢?
「錚——」
他彈出了第一個音,殺氣沖天,隨後是曠世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