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漢室 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
更新:09-15 07:52 作者:武陵年少時 分類:軍事小說
「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將苑
在裴茂辭別袁紹,啟程北上幽州的時候,以驃騎將軍皇甫嵩為主帥的兩萬餘大軍已經抵達陝縣。
崤函古道背靠群山,面臨黃河,沿著河岸延綿曲折,是溝通東西的最大要道。陝縣就建在崤函古道最大的一個轉角處,其東西北三個方向都是滾滾黃河,南邊又是向北突起的陝塬群山、險峻異常,形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格局。
弘農太守劉艾,與屯駐陝縣、督關中軍屯事宜的典農中郎將段煨出城來見。
雖說劉艾曾與王允謀刺過董卓,但皇帝念在對方是漢室宗親,本身又有幾分才能,在後來的朝爭中及時脫身、屬於邊緣人物的份上,給他的處置只是由侍中外放太守。
看上去是升了官,但跟能日日伴隨皇帝,參與政事的侍中比起來,這無疑是被調離了政治中心。有些人認為劉艾不過是靠著漢室宗親的名頭才得以逃過一劫,只是再想返回中央已是無望了。但其他人卻不這麼看,比如說皇甫嵩。
從戰略的角度來講,沒有誰比皇甫嵩更清楚弘農郡是何等重要,它不僅是出征河東、更是防備關東的最前沿。皇帝沒有直接將劉艾罷黜貶謫,而是放在弘農這麼重要的位置上,顯然是有繼續觀察,留待後用的意思。
皇甫嵩城府深沉,出於這一層面上的考慮,根本沒有擺驃騎將軍的架子。他手持馬鞭,指著川流不息的黃河,轉頭看向劉艾:「劉府君曾為陝令,在此地治理多年,應有所知,這河對岸想必就是茅津渡了」
弘農郡治所本在弘農縣,皇帝看在陝縣位置緊要,特意將郡治挪到此地。劉艾重回故地,治理起來得心應手,一邊招撫河東、河南等地流民一邊由段煨領兵征討、收編匪徒,兩人配合默契,互不越權。
跟京兆等地發生的互相侵占屯戶的醜聞比起來,弘農郡算得上是屯田效果最好、政績最突出的地方了。
聽到皇甫嵩發問,劉艾點頭答道:「從陝縣渡河北上,必經茅津,此乃水陸要衝、兵家必爭之地。當年晉公假道伐虢,即由茅津渡河秦晉交戰,晉國也是由茅津渡出奇兵,敗秦軍於崤山。」
皇甫嵩極目遠眺,只見長河滔滔,遠上雲端蒼山簇擁,險如鋒刃。讓人不由頓生胸廓萬里、豪氣風發之感,一掃多年來心中鬱氣。
他勒馬停在岸邊高地上,看到眼前這副宏偉壯闊的景象,長長的吐了一口氣,道:「河東被山帶河,四鄰多變,乃天下之要地。秦據此而攻伐三家,就是取其居高臨下之勢。而沿岸渡口,便屬這茅津為最。」
說罷,皇甫嵩復又問道:「卻不知此處渡河船隻搜集的如何」
劉艾說道:「自奉詔以來,艾便已派人去沿岸徵集,如今整個弘農郡徵集的大小船隻已聚在岸邊,約同時可載數千人渡河。」
皇甫嵩放眼瞧著遠在岸邊停泊的船隻,點點頭,忽然道:「我聽說段中郎將與段太尉有親,同出一家。當年段太尉威震東西羌部,赫赫武功,謀略了得,令羌胡聞之喪膽,誠然可嘆吶。」
段煨謙虛道:「這是長輩風姿,足堪追憶。當初段公剿平東羌,斬獲無數,在下也是靠著段公之勛,得以詔拜為郎。」
「那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皇甫嵩看了眼與自己差不多大的段煨,同為三明之後,自己與他的境遇卻全然不同。
當初段熲雖有赫赫戰功,但是卻親近宦官、對羌族大肆屠戮,與士人主張的招撫政策相違背,是故不為士人所喜。故而段氏在這麼多年間始終未得大用,段煨不是沒有智謀,只是很大程度上被段熲連累,直到董卓入朝,才漸有起色。
皇甫嵩對段煨說道:「你也是騎射了得,有一身膽略,只是命途多舛,跟錯了人,又未能立功。如今職勛也很平常,你知道是為何」
這話說到段煨的痛處了,他跟他的族人段熲一樣,一個投靠宦官,一個投靠權臣,事後都遭到士人及當權者的反感。他之所以沒有在董卓死後遭到清算,主要還是皇帝為了拉攏他手上的軍隊,不讓他和李傕混到一起去,並不是真的信任他。
後來他因此拜封典農中郎將,那也還是皇帝在加封蓋勛、傅燮、皇甫規、張奐等名臣子嗣之後,為示公平,才對他做出的處置。如果真的是看重段煨,就不會讓同樣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