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天堂 第一章寫在篇前
關於我的小學時光,記憶最深的就是每天六點起床,自己簡單得把飯菜熱一下吃了就背著書包往學校趕。一般都是六點半出門,然後走一個多小時到學校上課,放學了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夏天還好,六點半已經天亮,但每年夏天漲水,一條必經的小河都要攔住我上學的去路,都要父親背著我涉水過河。冬天雖然小河不會漲水,但冬天六點半天空還是一片漆黑,出門不是打個電筒就是打個火把。就這樣,一直把小學六年整整走完。
我是出生在九零年的九零後,我知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書籍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奢侈品。到了我這一代人,網絡電視也才剛剛起步,所以書籍同樣也是很多同學的最愛。從小就受父輩的教育:「要多讀書,讀了大學才會找到好工作,不用再回到地里幹活。」也許是那時候還小,思想比較簡單,所以就一直覺得他們說的都是真理。然後就稀里糊塗得讀完了大學,也找到了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工資不算高也不算低。如今回頭再想想他們那時候說的話,依然覺得是正確的,但是太片面了。其實一個人以後有什麼樣的生活,主要還是取決於這個人有沒有夢想,會不會為夢想去奮鬥,而讀書,然後等高考那一天「鯉魚躍龍門」則是貧窮的孩子最便宜最公平的一條道路。
曾經有一段青春的叛逆期,那時候總認為或許沒有人的小學上學路能有我的心酸了。也以為這樣,所以總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提及此事,那時候傻,怕別人笑話。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漸漸知道了還有很多很多比我的上學路更心酸的孩子。他們衣衫襤褸,他們行走在絕壁之上。
對於平困地區的每一個想上學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夠用知識衝破命運對全家人的枷鎖,希望知識能夠帶著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現實的力量太過於強大,他們不得不付出比常人多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汗水,才能換取那麼一絲希望。夢想,兩個簡單到脫口而出的字,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卻如同一座遠在地平線上的大山,要想征服它,首先就必須要用盡全力去追趕遙遠的地平線。而讀書是他們追趕地平線的唯一道路。
有人說讀書致貧,其實要我說,這是一個偽命題。讀書和致貧沒有必然的聯繫,讀書是人之所以為人,具備現代人文素質的一種必要手段。有些地方受自然條件的束縛貧無再貧,對這些地方的孩子來說,讀書才是讓他們走出貧困的相對最便宜的道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讀書本來是一件很美好事簡單的情,但是在時下的某些地方,由於自然條件等各種不可抗拒因素,讀書變得不簡單。教育成為普通人無法承受之重,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已是不爭的事實,折射出我國教育事業之殤。加之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家庭本就貧困如洗,讀書這條最公平的出路無疑就成為了一個負擔。當知識改變不了命運,當教育帶給人們的不再是一種希望,而是一場賭博。賭贏了,全家歡喜,賭輸了,整個家庭都會在貧窮漩渦中反覆沖洗。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他們不得不賭。
這是一個發生在西南山區峽谷絕壁之上的關於讀書的真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想像這種心酸。初聞此事,是在五六年前,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中,面臨著高考。如今,我已工作兩三載,絕壁之上的孩子們和老師也都被當地政府安排在了山下鎮子上的小學初中讀書,或許有的孩子如今已經離開了鎮子,升到了縣城或者其它地方更好的高中,也和五六年前的我一樣正面臨著高考。
那個地方我去過兩次,前些天決定這個端午節再去那裡徒步一次的,然後做完在網上查關於那裡的資料,無意間就又翻到了那個學校。雖然孩子和老師們已經到了山下讀書,小學已經不在,但看著曾經的照片,心中依舊一片波瀾迭起。
這本書送給每一位在教師崗位上默默奉獻的老師,也送給所有對生活不離不棄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