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1995 194 能登屋(1)
更新:09-19 21:28 作者:十一是十一 分類:都市小說
五十萬美元,購入《一個都不能少》的北美發行權,絕對是賠本賺吆喝。
白奎因此舉主要是為了拉攏張謀子,以後他再拍出《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活著》這樣的優秀電影,能看在過往的「交情」,優先賣給韋德馬克映像。
次要麼,就是打開韋德馬克映像在華國的名氣。
這不,不僅陳凱哥來了,號稱「第六代」的一批華國導演也都找上門來了。
對於他們,白奎因的回覆都是:「看成片。」,拿著成果談買斷北美發行,有沖獎潛質的就上院線,沒有的只能發行錄像帶和dvd了。
韋德馬克映像是走沖獎路線的,要學米拉麥克斯,打造沖獎專家的人設。
需要拿出更多的佳片,才能把美國的藝術院線牢牢捆綁。
白奎因不願意每次都一個百分點一個百分點地與藝術院線的經理談票房分成。
想要掌握話語權,必須讓院線經理不敢輕易拋棄你。
每年能夠引進五、六部國外佳片,並且其中有兩、三部有沖獎的潛質,這才能讓藝術院線的經理們死心塌地跟韋德馬克映像簽長約,並且在需要的時候,給韋德馬克映像引進的電影空出檔期。
顯然,陳凱哥的《荊軻刺秦王》很難滿足白奎因的需求,在沖獎方面,它遠不如張謀子那些土了吧唧的農村片。
大部分的美國人,對歐洲歷史以外的歷史都興趣不看,好好講一個有前因後果的歷史故事,還不如一段架空的冒險更吸引普通觀眾。
而反映華國現代城市生活的電影,又難以滿足奧斯卡評委的獵奇感,他們更願意去那些發生在與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同的環境下的故事。
陌生感創造了好奇心。
看一部這樣的電影會讓他們覺得脫離了低級趣味,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其他文明。
給這樣一部電影投票,可以占據輿論的高地,顯示自己的寬廣和博愛。
這也是張謀子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菊豆》能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因素之一。
不管是有意的還是更擅長這個領域,白奎因都覺得,能抓住評委喜好的張謀子,比放棄了《霸王別姬》的大好局面,轉去拍大製作商業片的陳凱哥,更有扶植的價值。
所謂成片之後,再來談,也不過是東方化的婉拒罷了。
可惜張謀子的劇情片,對白是推進劇情的主要手段,而美國觀眾恰恰不喜歡看字幕,這是造成外語片在美國票房不理想的一大原因。
去年的外語片總票房,才占據了全美總票房的2%,而且其中大半都來自偏重長期放映的藝術院線。
一個普通的美國觀眾,一年淘8-10美元觀影的次數屈指可數,大部分都集中在假期觀影,國產大片都看不過來,哪會選擇難以理解的外語片。
只有那種有錢有閒的富裕家庭的青年,為了藝術修養也好,為了約會時展現品味也罷,亦或是真正對電影內容感興趣的,才會選擇去影院,觀看一部外語片。
至於八十年代以後,因為錄像帶租賃價格的降低,而受益的b級片、歐洲文藝片,以及傑克成的動作片,則是另一個範疇了。
總之,目前看來,沖獎和票房,韋德馬克映像是暫時難以兼顧的,為了沖獎每年賠上三、五百萬,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一旦某部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便能一波賺回三、五年的運做成本。
不過白奎因有一種朦朧的信心,隨著華國的經濟發展,華國的電影市場也會像好萊塢黃金時代那樣,經歷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
到時候,必然會湧現而出優秀的的商業片,也必然會產生能夠打開美國市場的佳作。
他只要在適當時候參與其中,便能夠趕上這波發展的紅利,到那時就可以從票房上好好賺上一筆。
到那時,現在的投入都會翻幾倍收回。
說到底,他白奎因依舊是一個商人。
……
白奎因和莎拉逛了故宮、爬了長城,輾轉西安、成都,然後抵達重慶,乘船沿江而下遊覽了三峽,接下來武漢、南京、上海,最後從上海出發飛到日本。
除了宣傳《尖峰時刻》和遊玩之外,白奎因來日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