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暗自贊了一聲好,這辛憲英做學問未必如蔡琰,但頭腦之清晰,反應之快,絕對非等閒可比。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這樣的人最適合辯論了。
眾人也紛紛點頭表示支持,且不說辯論結果如何,蔡琰一個五歲的弟子就能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來,足以證明蔡琰的學問,之所以不和蔡珏較量,那是她的涵養。
蔡珏也沒有再問,只是舉起手鼓掌。她針對的是蔡琰,要問的是蔡氏父女和自家丈夫、女兒的優劣,既然辛憲英給出了不分伯仲的答案,她也沒必要咄咄逼人。再說了,就算辯贏了辛憲英,她也會落一個以大欺小的惡名,沒什麼意義。
蔡琰含笑向蔡珏致意,宣布演講結束,隨即下了堂,向蔡珏走來。堂下的聽眾紛紛散開,看著蔡琰走到蔡珏面前。蔡琰欠身施禮,笑容可掬。
「數年之前便聽月英說起姊姊,早就想去拜訪,只是聽說姊姊不願見俗人,不敢前去打擾。今天蒙姊姊枉駕,襄陽書院為之增輝,琰不揣妄陋,想請姊姊賞光,後堂一敘。」
「不敢。」蔡珏還禮,和黃承彥說好,待會兒去營中找他,跟著蔡琰向後堂走去。
眾人漸漸散去,孫策和蔡邕說了一會兒閒話,拱手告別。他來到黃承彥面前,看看蔡琰和蔡珏消失的方向。「祭酒夫人什麼時候來的?」
「應該是剛到吧。」黃承彥轉身和孫策同行,淡淡地應了一句便不再多說。孫策也沒有再問,黃承彥的態度很清楚,這件事他不會表態,既不會為蔡家求情,也不會推波助瀾。這是他最合適的選擇,也是他們之間的默契。
「將軍多設印書坊,新野的紙坊不愁銷路了。」黃承彥贊了一聲:「仕途有限,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從事百工,這方術傳的篇幅恐怕要超過儒林傳了。」
孫策哈哈一笑。「還是祭酒高瞻遠矚,一語中的。祭酒,明天有事嗎?沒事的話,我們再去洄湖散散心。說起來,離上次去洄湖快四年了。」
黃承彥心中瞭然,點頭答應。孫策來了襄陽,甫一下船,不去蔡洲,先拜訪龐德公,今天巡視襄陽書院,明天就去楊家,再加上後天就是龐統大婚,鐵定要去龐家,到襄陽三天都沒有去蔡家的計劃,擺明了打壓蔡家的心思不變。之所以邀他同行,又強調和四年前一樣,就是要告訴他這件事不會影響到黃家,他們父女還是他的心腹,同時也讓他給蔡珏通個氣,免得鬧出不愉快。
兩人互相交了底,便把這個問題後丟在一邊,說起以後的安排。孫策準備在襄陽書院建一個印書坊,將來在南陽也要建,已經有公開印書技術的意思。他這麼做不僅是為了奪走蔡家的利潤,更是為了降低書價,就像他說的那樣,讓普通百姓都買得起書。
以南陽為例,進工坊做工也好,種地也罷,或者拉著牛車跑運輸,只要不偷懶,一年的收入在兩到三萬之間,夫妻兩人的年收入在五萬左右,除去各種開支,每年節餘也就是一萬不到。這樣的家庭要想買得起書,書價至少要降到千錢以下,現在這動輒幾萬的書價實在太過高昂。
書價高昂,不僅讓普通百姓買不起書,使讀書還是少部人的特權,還影響了紙坊的銷路。幾年下來,紙坊的生產工藝成熟,產量穩定,但銷路受阻也成了問題。如果書價下降,連普通百姓都能買書,對紙坊是一個擴大再生產是一個利好,就連做書箱、書架的都能跟著增加收入。
這當然是在孫策引導讀書人將興趣轉向百工之後才能做的事,否則大量讀書人湧入仕途,等著做官,這絕不是好事,只可能是災難。不能做官,研習儒學就成了單純的興趣,不再是入仕的敲門磚,還願意下苦功研習儒學的人就非常有限了,大量的讀書人將湧入百工,可想而知,不久的將來,黃承彥必然桃李滿天下,方術傳的篇幅自然要超過儒林傳。
黃承彥是較早投入孫策幕府的一批人,又一直負責南陽鐵官,但直到現在,他才算看明白了孫策的全部構想。但孫策卻是四年前剛剛出仕的時候就構想好了這一切,步步為營,走到今年,終於可以在講武堂、襄陽書院連續兩次演講,明確的提出讀書問道的決心,並用一篇《士論》闡明他移風易俗的理想。
少年老成,莫過於此。相比之下,年逾花甲的蔡諷簡直是愚蠢之極。
兩人出了襄陽書院,一邊走一邊說話,沿途眾人看得清楚,不斷有人向他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