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國 第1534章 華佗(鷹緣帝打賞加更)
華佗身材高大,頭戴進賢冠,身著儒衫,走路四平八穩,看上去一點也不像名醫,倒像個名士。筆神閣 www.bishenge.com見孫策站在台階下,華佗很激動,上前幾步,躬身行禮。
「旉(通敷)冒昧來訪,還望將軍恕罪。」
華佗本名華旉,字元化,華佗只是外號,因為他擅長的醫術中有一項是治療各種寄生蟲病,尤其是人體常見的蛔蟲,蟲俗稱他,讀音與佗同,所以世人稱其為華佗,稱讚其善治蟲也。
孫策笑著拱手還禮。「先生大駕光臨,未及遠迎,死罪死罪。先生救治舍弟,策感恩在心,只是擔心先生不便,是故未能前往拜訪,還請先生體諒。」
華佗連連擺手。「將軍言重了,身為醫者,救死扶傷乃是分內之事,不敢施恩圖報。況且令弟得救,既有錦甲護體之功,又有南陽靈藥療傷之效,旉不敢獨占其功。」
「話雖如此,若無先生神乎其技,就算僥倖存活,殘缺也在所難免。」孫策請華佗上堂,分賓主入座,又問起華佗醫術來源。這是他對華佗最好奇的地方。華佗號稱外科鼻祖,是中醫史上不可忽視的名醫,但他的外科醫術如神龍一般,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突然出現,隨後又突然消息了。有人說是因為曹操殺了他,又燒了他的醫學遺書,但這些都是野史,曹操是個很實際的人,就算一怒之下殺了華佗,也不會跟他的醫術過不去。華佗死後不久,曹操就後悔了,說華佗若在,曹沖不至於死。
華佗雖是當事人,卻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無他,轉益多師爾。聖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學醫亦如此,最多再加一句:學而時而習之,不亦樂乎。」
「那先生都向什麼人學過醫術,尤其是這外科手術?」
華佗撫著鬍鬚,笑了起來。「看來將軍雖領風氣之先,卻對醫術發展不太瞭然。外科與他科不同,前人遺說固然不可或缺,但實踐卻更重要,如果不能親手解剖,只知死背醫書,縱使倒背如流也是沒用的。哪怕沒有讀過醫書,只要你能沉下心來,解剖幾十具屍體,人體五臟六腑、筋骨脈絡自然精熟於心。」
孫策連連點頭,忽然明白了華佗的意思。其實中醫一直不缺外科,尤其是軍中。軍中醫匠經常面對受傷的將士,對骨骼、肌肉之類的太熟悉了,做外科手術也是常有的事,戰場上屍體數不勝數,只要你肯用功,不缺實踐的機會。
但華佗獨一無二,是因為他本身是個讀書人,比起軍中醫匠,他既能通過讀書學習前人的經驗,又能總結經驗,學起來比別人效率更高,更願意向別人請教,將其他人的經驗融為一爐,與實踐相驗證,變成自己的技術,所以才能出類拔萃。軍中醫匠大多沒什麼文化,肯鑽研的少,又抱殘守缺,敝帚自珍,抱著自己一手絕活,不肯與人交流,說不定連徒弟都不傳,自然談不上發揚光大,集大成為一代名醫。後世學醫的人倒是有文化,但他們又受限於玄意十足的中醫理論,對與中醫理論不太契合的外科不甚重視。
玄有時候就意味著模糊。外科只是血肉模糊,醫術卻來不得一點模糊,自然不合大多數人的興趣。
「這麼說,先生的醫術也是拜亂世所賜?」
華佗一聲長嘆。「將軍說得太對了,天下不幸醫者幸,亂世是人間大劫,對醫者來說天賜良機,這讓我時時有負罪之感。我雖身為醫者,卻還是希望天下大治,百姓安康,不要有那麼病人。看到他們被病痛折磨,或呼天喊地,或奄奄一息,我卻力不能救,實在煎熬,悔不當初。醫者能治病,不能治世,終究是小道。譬如將軍,一道命令能活千萬人,豈是我等醫者可比。」
孫策笑道:「先生言不由衷啊。」
華佗撫著鬍鬚,強笑道:「將軍可出此言。」
「先生剛剛還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先生如果不是有仁者之心,以治病救人為畢生心愿,怎麼可能不亦樂乎,怎麼可能成就這麼好的醫術?沒有你們這些醫術高超的醫者,我就算下千萬道命令,也不能讓一人痊癒啊。」
「呃……」華佗既尷尬,又覺得心裡熨帖,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滿足。
「我剛才說過,舍弟蒙先生救治,我孫家欠先生一份情,先生不是施恩圖報之人,此來怕是受人所託,既然如此,就不必顧左右而言他了,儘管開口,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