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三百二十六章 勸阻(二)
更新:09-02 18:19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軍事小說
「現在這火槍產量幾何?」巴l縣郊外銀槍效節軍的軍營內,大順新皇帝李來亨拿著一桿仿製自東岸的燧發火槍,問道。
這桿槍是經典的32-丙式火槍,沒有配刺刀,槍管是用熟鐵鍛打而成,槍機等零部件全數由模具鑄造然後手工打制,一如大明當年那樣,因此成本還是比較高的。而且,由於大順朝廷工匠實力本來就很薄弱,這些年積攢下來才勉強有了一定的規模,故無論是生產速度還是質量,都要遠遜於東岸,甚至可能還不如對面的清國。
但技術實力、工業底子這些東西,也不是憑空就能有的,這需要漫長的積累。清國若不是迅速接盤了瀋陽、bj錦州——黃台吉時期就機器注重兵甲器械的製造,當時瀋陽城郊的鐵匠鋪綿延十餘里,終日叮噹之聲不絕,那些工匠也都是東北各地乃至內地擄來的——等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將當地的工業實力迅速保留了下來,並且從政府層面就相當重視、扶持軍用器械的修理、製造,怕是也沒如今傲視全國的工業生產實力。
大順歷經李過時代的慘澹經營,總算在傳到李來亨手上時,有了那麼一絲手工業底子,但仍然相當薄弱,無法和清軍控制區相比。這是他們的先天劣勢,短時間內無可改變,無法可想,除了向東岸人進口之外,根本無法有效維持一個強大的火器部隊。甚至於,他們連對手頭的現有器械進行修理的能力都很薄弱,不是不會,而是有經驗的工匠太少,學徒又沒有大規模成長起來,於是就只能這副鳥樣了。
俗話說沒有屠戶張,就只能吃帶毛豬,說的就是如今的大順朝廷。雖然他們也在努力自產、努力想擺脫東岸人的鉗制,但就目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來看,他們自身的產能還遠遠不夠,無論是火槍、大炮、鎧甲、弓弩、箭矢等武器,還是帳篷、車輛、挽馬、戰馬等其他物資,都極大地仰賴東岸的進口。尤其是這些年戰法革新之後,軍隊各類物資消耗極大,對東岸物資供給始終無法擺脫,而這也是大順上下始終對東岸人指手畫腳多多忍讓的原因所在。無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啊!
「月產三百杆,已經是盡了最大努力了。」中營果毅將軍、銀槍效節軍統兵大將郝平無奈地回答道:「工匠數量還是太少,學徒的水平也過於低下。這些年我等已經費了極大心思在搜羅、培養工匠了,奈何兩湖之地本就缺少這類人才,即便有少許多年交兵之下也早就逃散一空了,我們等於是從頭做起,這何其難也。另外,聽外面人說,這製造火槍原也有許多器械,用起來輕便省力,功效提升何止數倍。東國人那裡便有一些,不過應是拿來修理用的,我等若是能得個一兩件,再嚴加仿製,日後應當能收奇效。」
看得出來,雖然李過稱帝至今已有快一年的時間,但大順各項制度仍然處於草創時期,較為粗疏,這從臣下們的稱呼里便能聽得出來。比如眼前這個郝平,在新帝李來亨面前自稱時仍習慣以「我」、「我們」、「我等」來稱呼,也不習慣稱呼李來亨為皇帝,而李來亨自己對此也不以為意,顯然這個朝廷的上上下下還沒徹底習慣正式稱帝建國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南明對自己的恨意不光來自他們占領了贛州府這個關鍵節點,還來自於他們素來認為是「泥腿子」、「流寇」、「為王前驅的炮灰」(指在前面擋著滿清)如今居然活得這麼滋潤,這讓昆明的一干君臣們情何以堪!
好吧,不扯別的了,言歸正傳。這個郝平原是從南明回歸的明末農民軍將領郝搖旗的幼子,生來勇健有力,還頗有智略。隨父親從南明奔回後,在家裡的安排下入大順中營投軍,然後依靠自己的努力迅速上位,甚得李來亨的歡心,因此位居銀槍效節軍幾位主要將領之一,日後前景不可限量。而此番李來亨巡視巴l縣匠作營,也將郝平帶在身邊隨侍,由此可見其寵信程度。
巴l縣是岳州府首縣,同時也是一座重要的軍事據點,因此自然配備了一個數百人編制的匠作營作為後勤補給的重要一環。李來亨在這兒轉悠了幾個小時,看到許多匠人和學徒在用簡陋的工具修理損壞的槍械、甲具、刀具,想起了如今大順軍中裝備越來越多的火器,因此就向郝平出言詢問。而郝平因為常年和軍需部門的人接觸,對設在長沙的槍炮工場的產能十分清楚,知道目前能穩定月產三百杆東岸制式的燧發步槍,多了不是不可以,但質量就未必穩定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合用的人手就這麼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