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月 第七百七十八章 重建和迎親
在如今這個年代,以工代賑都是賑濟災民的最好辦法,沒有之一。儘管經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要恢復過來需要重建信心,心理疏導,但在如今這個年代,心理疏導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重建信心就只能倚靠重建家園來獲得。更何況,上邦縣化為廢墟,單單這一個城,因災死亡人數就已經達到了超過兩千,傷者也有幾乎同樣的數目,但逃出生天的人卻還有近萬。
而同樣遭受重創的成紀縣城,面臨的情況也差不多。整個秦州的人口超過九萬,如果要把這其中兩縣超過兩萬多將近三萬的倖存人口搬遷到秦州其餘三個縣城,抑或在其他村莊城鎮中,不但不實際,而且還會造成新的紛爭。而最重要的是,作為州治的上邦縣毀棄,也需要儘快選定一個新的州治所在。
段行琛說到以工代賑,便環視了眾人一眼,見官員們都沒有異議,而那些災民代表嗡嗡嗡地議論了一陣子,最終也都沒有反對,他便在一張用木頭臨時做成的大桌子上,攤開了一張秦州地圖,指著上頭成紀縣邊上的一處說道:「以我之見,當以成紀縣敬親川,重建成紀縣新城,以此為秦州治所。」
此話一出,其他人面面相覷,就連腿傷未愈的秦州都督都沒開口說話。這時候,外頭的韋伯陽卻忍不住了:「為何移治所於成紀縣?成紀縣所在的小坑川也幾乎被夷為平地,如今尚是一片廢墟。既然要移治所,無論伏羌、隴城還是清水縣,不都可以選擇?」
韋伯陽剛剛到秦州的時候,段行琛曾經與其照過面,但這幾日各忙各的,幾乎連話都沒說過兩句。此刻聽得對方質疑,他也不惱,而是讓開位子請韋伯陽過來,隨即就開口說道:「若是按照地理位置,選擇同樣正當官道上的伏羌作為秦州新的治所,自然最好。可是,上邦縣和成紀縣,正當百廢待興,若是主官棄置兩地不顧,而到遭災不重的伏羌縣去,於災民來說,無疑會覺得,是官府拋棄了他們」
就連其他官員,並那些災民之中德高望重的耆老,都覺得段行琛的這個理由著實有道理。但韋伯陽畢竟不會這麼容易被說服,他微微點頭,卻還是又問道:「那為何是移治成紀縣,而不是直接把治所放在同樣需要重建的上邦縣?
「那是因為這些天上邦縣陸陸續續仍然有連續不斷的小震。」段行琛沒有任何不耐煩,沉著冷靜地解釋道,「我讓人統計過,成紀縣的小震以及震感,要比這上邦縣少而輕。而且,成紀縣的敬親川,原本就有一座小鎮,此次受災輕微,如此只需在小鎮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很快就能夠重新建立新城。相反,上邦縣需要從頭開始重建,耗日持久,所自然先易後難。至於重建所需錢款,單靠朝廷撥付恐怕不夠,杜大帥說,還會在鄯州募捐籌措。」
所謂募捐籌措,無疑就會向富商士紳攤派,讓大家一個個樂輸,古往今來這都是官府和富家心照不宣的事。對於這一點,韋伯陽並沒有什麼異議。而且,他接下來又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段行琛無不一一作答,顯然已經考慮得很周詳了。這一刻,出身名門著姓,不到四十便為六部郎官,素來志得意滿的韋伯陽,忍不住對同為京兆著姓的杜士儀欽佩不已。
段行琛此人名不見經傳,可杜士儀卻從洮州司馬將其辟署為節度判官,此次又調派其領銜救災事宜,原來竟是因為早已洞悉其人才於,果然好眼光
韋伯陽原本還以為自己不得不硬著頭皮勉為其難地主持秦州賑災撫恤事宜,如今既是有段行琛出面,他也沒有自恃官高前去爭搶,而是極其謙遜地讓由段行琛主事。而段行琛的性格本就是剛直得有些不知變通,也沒去考慮韋伯陽相讓有沒有什麼別的因素,當仁不讓地承擔了重任。一連幾日,他都忙得腳不沾地,每晚合眼只能睡上一兩個時辰,結果整個人自然而然就消瘦了下來。
這一日,他正在自己和眾人商定的成紀縣新治所,敬親川上那座小鎮上規劃分塊重建的具體方案,突然只覺得腦袋一陣昏昏沉沉,一下子就意識到自己有些逞強過頭了。他去歲才因為羅群的折辱而外傷不輕,在鄯州都督府沒休養多久,就閒不住開始正式履行自己節度判官的職責,現如今再一操勞,身體頓時有些支撐不住了。他本待扶著什麼穩定一下身子,可伸出手卻撈了一個空,就當他只覺腳下虛浮,仿佛隨時隨地都會栽倒在地的時候,旁邊一隻手忽然伸來拉了他一把。
好容易穩住身子的他分神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