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劍聖 第二十章 科舉糊名制
更新:01-20 20:49 作者:無言不信 分類:軍事小說
科舉制度起於隋朝,完善於唐,但唐朝中前期對科舉的重視是不足的,遠不及後世的宋明。歸根究底,還是未真正體會到科舉存在的意義。
在裴旻看來,現在的科舉制有三大弊端:
其一:科舉實名制。實名制直接導致了上位者能夠隨意超控考試,存在嚴重的舞弊情況。
其二、負責主持科舉的人官職太低,權力太大,不能服眾。負責春闈考試的官員是從吏部的考功員外郎里選出一名知貢舉,全權負責科舉。而考功員外郎的官職在從六品上,放在外地從六品官不算可在京師,在王孫貴族遍地走,三品大員滿天飛的長安,一個從六品的小官,怎麼可能抵得住外界的壓力。莫說是太平公主這樣的龐然大物,隨便一個宰輔尚書都能將賀知章壓的死死的。但就這么小小的芝麻綠豆官卻有權任命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生、三甲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由他一言而決。職位權力大,這麼可能不給欺負。
第三、風氣使然,唐朝對於科舉舞弊處罰的並不嚴苛,不像宋元明清一般,遇到夾帶行賄的予以嚴懲。裴旻記得宋元明清時,考生科場作弊,統統取消資格已考中的則取消名額,執送刑部審問甚至禁錮終身。考官沒有盡責導致考生冒籍、冒名成功,輕者降級調用,重者革職查辦,直至流放、問斬。
而在唐朝甚至有行卷的傳統,將自己寫的詩句投給達官貴族,得到賞識,與知貢舉關說,大名鼎鼎的詩佛王維便是如此考上狀元的。至於考場夾帶什麼的,抓住了也僅是逐出考場,限制三五年不得再考,幾乎沒有發生過流血事件。唐時科舉,一年一次,即便限制三五年也無傷大雅。
這三大弊端,導致科舉選取的人才參差不齊,固然有張九齡、魏知古、宋璟、王晙這類的相才,也有無數走後門舞弊高中的。
三大弊端想要一口氣割除,並不容易。何況裴旻目前也沒有那個能力,但是解決賀知章的難處,做些小小的改變,卻輕而易舉。
裴旻道:「張兄今日之憂,在於知貢舉權力太大,三甲由你一言而決。只要稍做改變,讓你不知考生的姓名,只憑考生成績來定。這不在你能力範圍之內,太平公主又能拿兄長如何?」
賀知章精神一震,拜道:「賢弟快快道來。」
裴旻笑道:「改實名為糊名制,不到最後結果出來,誰也不知試卷是誰書寫。」
賀知章皺眉道:「這糊名制在武后即位初年採用過,可效果不明顯,已被廢除。」
裴旻眯眼道:「那是因為制度不到位所致,只是草草的糊名,自然容易給人找漏洞。詳細來說我這糊名制分好幾個步驟。專人掩卷專人糊名專人抄卷將考卷分為真卷與抄卷,真卷封存,抄卷交給兄長批閱。糊名人不知答案,抄卷人不知姓名。兄長只能依抄卷上的答案來分出三甲。三甲定論後,對比真卷,開糊名,公布三甲名單。整個過程,兄長無法通過任何途徑知道考卷由何人所寫,何人所作。面對這種情況,太平公主若依舊要因此怪罪你,那她也沒那個資格橫行朝堂至今了。」
賀知章雙手合掌道:「妙哉!如此不但能幫為兄解圍,還能真正的選出有才之士。這科舉存在的意義是為國舉才,現在卻成了博弈的工具,實在可惜。此糊名制若能實施下來,高中科舉之人,必有所長。」
裴旻道:「所以兄長可以一邊與太平公主虛與委蛇,一邊背地裡以不為人知的方法,將這糊名制上報給陛下知曉。陛下有明君風采,而且此舉又能力壓太平公主,他自會採用。不過公布的時間不宜早,免得太平公主那邊做出對應的舉動。最好在科舉之前公布新的法令,到時即便太平公主想出應對之法,也無時間操作。」
賀知章頷首笑道:「為兄曉得」這心頭難事解決,一掃胸中苦悶,想著不用得罪太平公主給流放嶺南,心情愉悅道:「喝酒喝酒,賢弟幫我大忙,為兄要好好敬賢弟三盅。」
張旭也眯眼笑道:「為了祝賀不用去嶺南找賀兄喝酒,確實值得慶賀!」
「又喝!」裴旻眼睛有些花,道:「春闈將近,小弟還要用功」
「這喝酒不誤讀書功!」張旭推著他道:「陪我們喝酒,定比你獨自用功更有效果。」
起初裴旻還不覺得,結果三杯酒一喝,發現賀知章、張旭一邊痛快飲酒,一邊所談之事,無不圍繞經史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