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錦繡 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
更新:11-03 00:09 作者:十年殘夢 分類:軍事小說
就在第二座高爐做好了5天之後,一個奇怪的訂單,送到了牛大力的面前。工字型硬鋼,要求硬度和表面耐磨性都達到一定程度。
這樣的鋼鐵,還有一定的規格要求,比如,寬度,硬度,長度之類。
看起來很細密,缺不算複雜,主要是磨具上面,進行簡單的製作,把鋼水澆灌進來就可以了。
目前配方的鋼,基本上,可以達到要求。
這是趙信深思熟慮的結果,在鐵匠作坊步入正軌之後,他沒有直接的轉而去製作玻璃這樣東西,而是選擇了的鐵路。
沒有蒸汽機,鐵路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但是你要知道,鐵路的雛形,並不是蒸汽機拉的。
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鐵路的寬度,都是一樣的,原因非常讓人匪夷所思,是兩匹馬屁股決定。
這個歷史,身子可以追述到古羅馬時代,當時戰車的寬度就是這樣,然後這個習慣延續下來,一些老路,都被這樣輪子,壓出來的深深的軌跡,然後只要不是這個軌跡的馬車,在這樣的老路上面行駛,就很容易壞掉。
正是這個故事,給了趙信很大的啟發,現在,他沒辦法修建合格的高等級公路,更沒辦法修建鐵路,但是可以修建類似的快速車道,用馬拉的方法,兩條鐵軌,就可以在保證車輛的順利通行。
這樣修建的速度,遠比水泥路要快的多,而且難度不大,特殊鐵軌和鐵輪,不必考慮凹凸不平,或者減震之類,在摩擦係數足夠小的前提下,這樣速度也可以保證,拉的貨物也足夠。
這是一個創造性方法,具體要不要使用,還需要試驗,但是,總體而言,難度不大。
中國沒有連接器的,所以從古代,就是兩輪馬車,四輪馬車出現過,卻應為轉彎不方便,而被淘汰,這個馬拉鐵路,可以不考慮轉彎的問題,專線專用,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取得較快運轉方法。
同時,馬拉的前提下,車廂不可能太重,對於鐵路的要求也不高,每米15公斤左右,已經是一個合適的重量了。
現在,煉鋼廠的普通配方鋼鐵就可以使用,這對於定海軍來說,是一個易於實現的利好。
實際上,馬拉火車,也是晚清的一個可笑的玩笑,當時世界各國都已經普及了鐵路,鐵路不但成為了投資的熱點,也成為了商業發展的關鍵。
可是清朝為了可笑的震動祖宗陵寢這個可笑的理由,去掉了火車頭,改用馬拉的方法,從1881年鐵路通車,到1885年中法戰爭,三四年的時間之中,一些駑馬拉著笨重的車廂,往來於這個不足10公里的鐵路上,把一車車的煤炭運出來。
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是愚昧的,是拒絕先進的,那是可怕的笑話,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卻成為最為方便的解決辦法。
馬的速度,取決於多方面的,馬本身的速度和力量是恆定,跟地面的摩擦係數,成為了載重的最重要的標準,當然了,這是四輪馬車,二輪跟四輪的相比,還有合理性,承重力,能夠拉起的重量變化巨大。
有鐵軌的話,保守估計,幾匹馬拉起來幾噸的東西,是沒問題的,省力,還速度快,這幾乎是完爆二輪馬車。
快速交通,無外乎是水泥路和鐵路,前者耗費巨大,就拿普通的村村通那樣的水泥路來說,6米左右寬度,20公分的厚度,耗費的水泥,每公里1200方,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不含鋼筋的混凝土,密度大概是每方2.4噸,就算是扣除沙子,石子這樣的天然礦物。每公里會使用500噸以上的水泥,還有數十噸的鋼筋。
雖然說,水泥生產較為容易,那是跟鋼鐵比起來,投入巨大,還需要特別的資源,就算是興建大規模的水泥廠,估計能夠勉強跟鋼鐵差不多,年產量500萬噸。
這樣的水泥產量不少,可是能夠的建造多少公里道路,1萬公里,很多麼,不多啊,5條1000公里的道路,就要把全部都耗費,更別說,其中,橋樑,道路,還有其他方面的花銷。
可是如果鐵路來代替的話,就節約很多,一公里30噸的鋼鐵,最多使用一點點水泥,底部要硬化,還要鋪設枕木。
馬拉火車,就不能夠如同後世鐵路那樣,枕木加上底下的填充材料,要跟有軌電車那樣,幾乎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種,防止馬受損。
這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