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八十三章:冊立東宮_頁2
倒在地道。
「聖母陛下容稟,今聖駕北狩,皇太子幼沖,國勢危殆,人心洶湧,古語有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臣吏部尚書王直,同文武群臣共請與聖母,早定大計,以奠宗社。」
這也是提前商定好的,要知道,雖然在昨天的小型朝會上,太后和文武重臣,已經將此事敲定。
但是和冊封太子一樣,總要有昭告群臣的環節,當然,三辭三讓也是少不了的……
孫太后高居于丹陛之上,望著底下拜倒的朝臣,目光有些複雜。
她知道,自己這句話一出口,便再無挽回的餘地。
然而局勢到了此等地步,又豈是她能左右的?
幽幽的嘆了口氣,孫太后道:「諸位愛卿所奏,乃國家大計,准爾等所請,以郕王祁鈺即皇帝位,禮部具儀,擇日行登基大典。」
今日是冊封東宮的儀典,朱祁鈺雖然總攝朝局,但是名分上依舊是臣子,故而並沒有和孫太后一起坐在上首,而是和群臣一起站在底下。
聞言,朱祁鈺對著拜倒在地的群臣。
「諸位大臣,何為此議?」
說罷,轉身對著丹陛上的孫太后,同樣拜倒在地道。
「聖母容稟,我為宗室,有何才何德,敢當此請?」
孫太后沒有說話,而是豐城侯李賢開口道:「殿下何必固辭,國有長君,天下方安,殿下為宣宗之子天資英才,德行可昭諸王,如今國勢殆危,尚賴殿下主持大局,懇請殿下以江山社稷為念,嗣位為君!」
話音落下,朱祁鈺聲色俱厲。
「國勢殆危,自有禮法在上,皇太子仍在,爾等敢亂法乎?」
李賢於是退後不言。
隨即,禮部尚書胡濙上前,開口道:「殿下身為宗室,有匡扶社稷之責,此乃大義大節,今皇太子幼沖,國無長君,大義在禮法前,懇請殿下,以大義為重,以祖宗基業為重,嗣位為君!」
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的三辭三讓了。
很多人覺得,這種繁文縟節,實際上是多餘的,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但凡對朝廷典制有所了解的,都能從這番辭讓當中,看出些門道來。
從程序上說,首先由群臣請命,隨後太后下詔准許,這個環節,代表的是皇權的認可,主要是為了說明,這並非篡位,而是由上至下的傳承。
待太后下詔之後,群臣合請於郕王。
朱祁鈺自然也不能立刻同意,他的第一次推辭,拿出的理由是自己無才無德。
與之相對的,是豐城侯李賢出言,代表武臣團體,肯定了郕王殿下的能力和品德。
從對下的角度來說,這是向天下人宣告,郕王殿下的品德能力,都足以成為萬民之主,而從對上的角度來說,這是在向新君表示武臣的忠心。
緊接著,第二次辭讓,朱祁鈺拿出的理由是皇太子仍在,自己繼位不合禮法。
這次出言的,就換成了禮部尚書胡濙,禮法之事,自然是禮部出面,同時,作為六部重臣,胡濙也代表著文官集團。
胡濙搬出來的是天下大義的名分,大義重於禮法,將國家大義,祖宗基業擺在前面,一樣是在說明,新君並非是悖逆禮法,謀逆篡位,而是秉持國家大義,扶威救國,同時也是在向新君表示文臣的忠心。
如此一來,有了太后詔命,再加上文武的請命,朱祁鈺才能「勉為其難」的同意。
當然,還差不了最後一道程序。
文臣和武臣都分別請命過後,出場的自然該是王直這個百官之首。
見朱祁鈺「堅辭不受」,王直緩步上前,道。
「臣等知殿下遵禮守義,然聖母皇太后有命,殿下豈可固違?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懇請殿下受命,嗣位為君!」
說罷,王直帶著群臣再次拜倒,高喊道。
「懇請殿下受命,嗣位為君!」
這一次拜倒的不僅僅是站出來的幾位重臣,奉天殿中所有的大臣都隨拜倒,群臣齊呼,聲音透過殿宇,聲震天際。
眼見群臣如此堅持,朱祁鈺重重的嘆了口氣,方才道。
「卿等既為國家,我亦當為祖宗社稷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