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百二十九章:黨爭之禍
大明的黨爭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和內閣的設立崛起息息相關。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
大明朝廷的鬥爭史,實際上分成三個階段,文武之爭,閣部之爭,黨爭。
文臣鬥倒了勛戚,內閣就開始和六部爭權。
後來出了一個張居正,把六部壓的沒脾氣,內閣自己就開始結黨內鬥。
鬥著鬥著,大明王朝就沒了。
所以大明的黨爭,實際上始於內閣。
六部掌握朝廷的實權,內閣想要權壓六部,就只能通過拉攏朝廷官員。
同時,內閣肩負著調和內外的職責,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諸多大臣打好關係。
天時地利俱在,自然而然的便會結黨。
這一點,朱祁鈺十分清楚。
但是,若因為擔心結黨,就打壓內閣,也不可取。
老朱家的皇帝是什麼性子,朱祁鈺見得多了。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內閣是加強了皇帝對於外朝的控制。
所以即便他不做,後來人也會做。
朱祁鈺沒記錯的話,內閣被進一步重用,正式出現首輔次輔的界限,也就是在天順年間。
這和誰做皇帝沒關係,只是因為朝廷需要。
所以作為皇帝,他還是需要扶持內閣。
而且不僅如此,只有在他手裡摸索出一套可以遏制黨爭,限制內閣的體制,他才能放心。
黨爭固然可怕,但是就內閣對於國家的作用而言,實際上是利大於弊。
六部,內閣,司禮監,是一個穩定的政治體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
六部和皇帝這個政治體制,只有兩頭,太不穩定。
要麼是皇帝權壓六部,任意妄為,把國家立刻就作沒了,如他那個倒霉哥哥。
要麼是六部壓過皇帝,重新回到宰相時代,甚至誕生權臣。
當然,有太祖的禁令,大概率不會。
但總歸來說,雙方都沒有退路,矛盾一起,必有一方被壓制。
內閣就能很好的緩解這一點。
所以現階段來說,加強內閣是必要的。
內閣的存在不是錯誤,如果它只是一個調和內外的機構,那麼有利無弊。
錯誤在於,它越過了六部,成為了實質上的百官之首。
六部是不會結黨的,因為六部各有實權,這份實權人人想要,根本結不成黨。
但是內閣可以。
因為內閣溝通內外,和外朝並無太多權力上的交叉,所以才可以和六部當中的官員結黨。
想要遏制黨爭,治標的法子,是保持六部的超然地位,打壓內閣。
但是內閣大多數時候,是站在皇帝這邊的,這相當於自斷臂膀。
所以想要治本,就得從根上來。
孟子說的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幫文臣,就是過的太安逸了。
想要遏制黨爭,只要保持好勛戚武將的地位,六部和內閣,自然而然的就會聯合起來對抗勛戚。
沒有所謂的閣部之爭,也就不會有黨爭的內耗。
與此同時,所謂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規矩,也得改掉。
只有消除掉部院大臣和閣臣在選拔上的區別,將內閣變成一個正常的朝廷部門,打消掉那股該死的優越感。
這一點,朱祁鈺有著清醒的認知。
他沒想著大明王朝能永世不倒,萬萬年長。
但是既然重活一世,他自然要竭力讓大明延續的更久一些,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
所以對於內閣,既要用,又要防,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子。
目前他還沒有太多的頭緒。
但是事情要一步步做,就算要打壓,至少也要先將內閣扶起來,才能再談後面的事。
…………
內閣。
下朝之後,陳循和高谷兩人回到內閣直房,默契的都沒有說話,而是各自回到自己的直房,借處理政務,平靜自己激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