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七百三十七章:勞動節一起看海
誠然,陳循的性格有些不夠強硬,很多時候都會迫於形勢妥協,但是,能夠這麼做的前提,本身就是他能看的清楚形勢。
七卿當中,若論實務,和其他的幾個尚書相比,陳循的確略顯不足,但是,若論對朝局人心的把握,作為曾經在內閣浸淫多年的他,絕對是可以排在前列的。
再加上,江淵和杜寧都是他的學生,陳循對這二人頗有了解,所以,隨著江淵越說越多,陳循很快便推測出,江淵的背後仍然有人在指點。
於是,這個人的身份,也自然而然的,就指向了如今的內閣首輔,王翺!
這番猜測,並非是毫無根據。
內閣掌票擬之權,閣臣又加尚書之銜,既有權力,又有品階,按理來說,完全有可能力壓六部,躍居群臣之首。
之所以沒有,原因十分複雜,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體制原因,天子放權內閣,但是,又給了重重枷鎖。
對於六部來說,尚書獨掌大權,侍郎佐之,而內閣的票擬之權,卻是閣臣共有,眾閣臣有排名先後,卻無主次之分,首輔的分票權對閣臣有牽制的效果,但是,卻不能形成實質性的壓制。
甚至於,如果幾個閣臣聯合對抗首輔,那麼,分票權便會形同虛設,這在內閣是完全有可能並且能合理合法出現的狀況。
但是,在六部當中,卻幾乎不可能。
內閣諸閣臣職權相同,品階一致,雖有排名先後,但是本質上仍是同級,然而六部當中,尚書最大,和其他官員是上下級的關係,下屬有令不行,便是抗命,輕則訓斥責罰,重則交由朝廷處置。
基於這種特殊的體制,便註定了內閣的關係極為複雜,說的過分些,內閣當中,便像是一個小朝廷,幾個閣臣之間的關係,便像是朝廷六部之間的關係。
就如現在,吏部固然在各部中最強勢,吏部天官號稱百官之首,但是,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力壓群臣,禮絕百僚,更不可能憑一己之力,讓六部對他唯命是從。
如果說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若是在朝廷,便是專權竊國的權臣,若是在內閣,那也便是這個首輔做到頭了。
所以,體制上的限制,註定了閣權雖重,但卻難以統於一人之手,首輔之名雖然好聽,卻難真正和朝廷七卿比肩。
除此之外,天子雖然依靠內閣減輕政務壓力,但是,明顯還是更倚重六部。
從品階上來說,內閣大學士本官五品,卻加二品尚書之銜,可見其尊,然而,閣臣加尚書銜,六部尚書則加師保之銜,雖未成定製,但是,至少目前的朝堂之上,單論品階,六部尚書是要壓諸閣臣一頭的。
還有便是,王翺這個首輔大臣,自己的問題。
內閣和翰林院,原本一脈相承,乃是清流轉遷之階,但是王翺卻非清流出身,機緣巧合成了內閣首輔,一直以來,都頗受微詞。
也就是後來天子再次拔擢閣臣,也不講究清流的出身,才讓他身上的非議漸漸平息下來。
但是,即便如此,王翺身上的先天不足,依舊是難以掩蓋的。
要知道,內閣之所以大多都是從清流當中拔擢,一是因為清流之臣多是近侍之臣,既能得天子信任,也能摸清楚天子的心思,辦事得力,二是因為清流大臣常年在京中,交遊廣闊,人脈深厚,在化解很多矛盾的時候,更能得心應手。
然而,對於王翺來說,這兩點他都不具備。
他既非近侍之臣,不是天子的心腹,也沒有常年在京中摸爬滾打的人脈,他有的是在地方理政,甚至是打仗守城的經驗。
但是這些,對於他做內閣首輔來說,並無任何好處。
所以,一直以來,王翺在朝廷當中,雖然地位不低,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太強的存在感。
甚至於,他這個首輔在眾臣心中的活躍度,還沒有俞士悅這個兼任太子府詹事的次輔要高。
不過,這顯然並不是王翺想要的。
這段時間,他雖然看似什麼都沒做,但是,一直在伺機而動。
回顧王翺入閣之後的舉動,先是將陳循「趕」出了內閣,然後又坐視高谷被貶出京,待內閣為之一空,又聯合王文提議增補江淵和張敏入閣,奠定了自己在內閣當中不可動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