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四百五十四章:認清自己
如今的京城裡頭,共有四座公府。
這是個常識問題。
但是事實上,任誰在朝廷當中,提起國公府,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英國公府,其次是成國公府和豐國公府。
至於定國公府,提起來的時候,大家都知道。
但是,沒人提的時候,也就沒人提了。
甚至於在勛戚這邊,認可的領頭人,可能是成國公,也可能是英國公,但獨獨不會是定國公。
為何?
因為,早在永樂年間,幾大公府分割勢力的時候,定國公府就被排除在外了。
英國公府和成國公府,都有著輝煌的歷史。
初代英國公張輔,出身名門,開國勛臣河間王張玉之子,隨太宗皇帝靖難,屢立戰功,平定安南,扈從北征,一生戎馬,功勳無數。
初代成國公朱能,驍勇善戰,燕王府的最初班底,率軍奪取北平九門,率先攻入南京城,靖難之時,數次救太宗皇帝於險境,死後配享太廟,榮寵之至。
相比而言,定國公府,就顯得黯淡的多。
初代定國公徐增壽,雖然同樣出身名門,乃中山王徐達之子,但是他之所以獲封國公,一是因為和太宗皇帝的姻親關係,二是因為,他當時在建文帝身邊,屢次回護太宗皇帝,並且暗中通風報信。
或許,對於太宗皇帝來說,徐增壽的功績是最大的,因為沒有他提前傳信,可能太宗皇帝連起兵靖難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他畢竟和張輔,朱能不同,沒有親上戰場,立下戰功,這是先天上的不足。
可即便如此,太宗皇帝對於定國公府仍十分看重。
徐增壽在靖難成功的前夕,被建文帝親手所殺,令太宗皇帝痛惜之至。
剛剛即位,太宗皇帝就命不到二十歲的小定國公執掌後軍都督府。
可惜,這位小定國公,文武皆不夠出色,坐不穩位置,讓太宗皇帝十分失望。
不過幾年的光景,就被排除出了中樞,只能做些主持修皇陵,駐守後方,管理後勤之類的差事。
掌不了實權,就算有公爵的爵位,可有能耐,有戰功的勛臣,也不大瞧得上定國公府。
於是,派系漸漸形成,成國公府圍攏著燕王府的老班底,英國公府圍攏著北征晉封的年輕勛臣。
至於定國公府,只能和一幫在靖難當中投降獲封的勛臣,抱團取暖。
朝廷之上,漸漸形成了英國公府和成國公府爭鋒的局面。
如此數十年下來,定國公府無論是對於軍方,還是朝政上,都沒有了什麼影響力。
別說是戶部的這些官員了,就連太上皇在位時,四時八節的賞賜,都比其他兩府要薄的多。
一片沉默當中,焦敬不急不緩的繼續道。
「對了,說起定國公府,老夫還想起一樁事,太上皇剛繼位的時候,老定國公曾想將長子徐顯忠送進宮去,在太上皇身邊當勛衛,結果,當時怎麼說的來著?」
不顧張輗越來越黑的臉色,焦敬冷笑一聲道。
「沒記錯的話,當時正是定興王一句話,說此子看著溫弱,勛衛身負重任,他不合適,便讓太上皇將老定國公駁了回去。」
「結果,就因此事,老定國公轉過年來,就鬱鬱而終,不錯吧?」
「夠了!」
眼瞧著焦敬越說越過分,張輗終於忍不下去,輕輕的一拍桌子,道。
「老定國公是自己生了重病,和我兄長有何關係?陳年舊事,駙馬爺此刻提起,到底是什麼意思?」
話雖是如此問,但是實際上,張輗卻並不需要回答。
焦敬的意思,已經昭然若揭了。
英國公府已經沒了退路,現在收手退讓,就會成為下一個定國公府。
沒有實權,沒有勢力,沒有人脈,空有一個爵位。
雖然擔著公府的名頭,但是連戶部的一個小官,都敢義正言辭的拿所謂制度明目張胆的剋扣。
在升斗小民眼中,定國公府高高在上,但是在自己的圈子裡,低三下四,尚且被冷眼相拒。
想要暫時蟄伏,為下一代鋪路,也得看當權者的臉色和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