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行 第四十二章 怪圈 (上)
第四十二章怪圈(上)
「七月初,刑局以謀逆罪定案,諸生哭泣呼冤,並罵伯顏守中害人害己,唯劉諶起身向北而拜,朗聲曰:「吾輩為殺賊而來,只恨未竟全功,何冤之有。」遂整冠待戮,致死顏色不少變。」
「同日赴難者,曰伯顏守中、鄭玉、王翰、姚潤、王謨、王逢,共七人,並其奴僕家丁者四十三,帝於大都聞之,泣下,終日不食,御史大夫搠思監請立諸生像於大都孔廟,永享香火,奸相哈麻畏南兵勢大,固阻之,此議遂罷,帝嘗書七人之名於衣襟,至北狩之時仍日日念之」《後資治通鑑·元·忠臣俠士列傳之十二》,作者趙翼。
「在此事發生之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朱重九身上,帶著濃烈的民族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然於此之後,他已經和歷代打江山分紅利的農民起義者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差別,只是僥倖獲得了最後成功而已」《東方史》,作者喬治·戈登·拜倫。
「此事表明,當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發生碰撞之時,必然充滿了黑暗和血腥,然而其最終結局,卻是歷史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只不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致命缺陷,導致這種進步終究要變為保守和反動,於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的,可以充分保護言論自由的制度將取代日漸腐朽的舊制度,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資本論·東方卷》卡爾·馬克思。
「言論自由到底有沒有邊界,這個問題,從言論自由被提出之後,就伴隨至今,而我們經過研究了歷史上無數個典型案例後發現,這個邊界是切實存在的,那就是,第一,言論自由必須以不得傷害他人為底限,第二,言論自由不得涉及暴力行動,第三,言論自由是雙向的,不得以一方之自由,要求另外一方閉嘴,否則,言論自由將名不副實。」《政治論》,作者,熊十力。
「當手無寸鐵者,試圖將自己的訴求斥諸武力時,他們便不能奢求對方會放下武器,引頸就戮」《國史野談》作者,大夢書生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政權,在涉及到自己存亡之時,都必將本能地露出獠牙。」《百草園雜記》,作者,路汶
「他死了,在中彈那一瞬,英雄已經死了,之後被救活的,不過是一個披著英雄皮囊的懦夫,只有用殺戮來掩蓋自己的膽怯」《暴政的誕生》,作者,梁啓超
後世中外學者談及龍鳳初年發生在江寧的那場刺殺案,無論對其起因,還是對其最終處理手段,都存在極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此案的處理結果,乃為有史以來對儒家的第二次迫害,其殘酷程度絲毫不低於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有人則認為,那些被處死的儒生及其家丁罪有應得,因為按照當時的法律和人們的認知,謀逆,無論是發生在口頭上,還是付諸了實施,都是族誅之罪,而淮揚大總管府只殺了當場被捉住的主犯和從犯,已經體現了仁慈,若是七個儒生的謀劃對象為蒙元皇帝妥歡帖木兒,不光是他們和在場的家丁奴僕,連同他們的家族都要被連根拔起,從八十歲高齡的老頭到襁褓中的嬰兒,一個都得不到倖免。
這兩種觀點各執一詞,爭論了許多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喧鬧一回,到後來,居然還蔓延到了整個世界上,被哲學家、思想家和歷史學家們,反覆探討。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後人在探討之時,難免就站在了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上,對某些細節進行了掩飾或者放大,於是乎,原本不太複雜的案件,就變得愈發撲朔迷離,以至於到了數百年之後,依舊有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以此為模版誕生,每一次改編,都能吸引到無數眼球。
然而,這些熱鬧都是後人的,在當時,朱重九和劉伯溫兩個,可沒顧得上想那麼多,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儘快結束這場刺殺案,將其影響消弱到最低,平息整個淮揚地區,進而平息淮揚周邊的動盪。
他們的目的也基本上達到了,當把刺殺案的主謀硬扣在幾個腐儒頭上之後,非但是淮揚上下的文武官員都鬆了一口氣,周圍的其他諸侯,也瞬間都把心臟放回肚子裡。
雖然,諸侯們心裡都非常清楚,光是幾個腐儒,肯定掀不起如此大的風浪,但這當口,誰也不會主動跳出來跟淮陽大總管府唱反調,幾個腐儒效忠的是蒙元,不是他們的臣子,他們沒必要強出頭,此外,這個節骨眼兒上跳出來替那些腐儒喊冤,不是明擺著告訴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