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華夏新史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華夏空軍
更新:09-15 10:27 作者:終極側位 分類:軍事小說
就在德國海陸軍還在討論著航空兵問題的時候,華夏同樣在考慮自己未來的空軍體系架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海軍老大楊用霖和陸軍的代表彭毅就在為準備成立的「海航」以及「陸航」四處奔走。不僅僅是在議會中爭取更多的預算和配額。同時也在整合航空工業,畢竟要有合適的工廠為自己提供飛機啊,而且陸航和海航的要求又不盡一樣。所以海軍方面扶持了在瀋陽的飛機製造廠,而陸軍方面則扶持了一個在成都的飛機製造廠,這就是後世有名的瀋陽飛機製造廠和成都飛機製造廠!前者主攻使用風冷發動機的戰鬥機,後者則主攻使用液冷式發動機的飛機!
這僅僅是兩家戰鬥機和單發攻擊機生產商,實際上當時華夏還預備成立專門的重型轟炸機、運輸機和民用客機生產商,不過因為這些和目前的海陸軍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說楊用霖和彭毅並不是十分傷心。華夏不是沒有類似英國人的v1500和德國人的巨人式轟炸機,只不過這些大傢伙大多都是獨自編組,除了海軍擁有一些四發轟炸機作為海上遠距離偵察之外,其它的並沒有掌握在海陸軍手中,已經隱隱有了獨自成軍的可能。
「我會根據海陸軍的情況以及需要來安排海航和陸航的,除此之外,我還會在海陸軍之外建立一支和海空軍並列的第三個兵種空軍。」在一次國防部的會議上,面對窮追猛打的海陸軍部長。徐傑給對方交了個底。而這讓兩人結成了「統一戰線」。「如此多頭指揮的話,肯定會造成指揮混亂的。海航負責港口附近和海基航空兵,陸軍管剩下的就行了。何必鬧這麼麻煩?」楊用霖和彭毅對此表示十分的不理解!
作為穿越者的徐傑對此有深刻的了解,空軍早晚要自立門戶的,歷史上美國陸軍在2戰結束後就將全部的固定翼飛機都交了出去,隨後形成了美國空軍。而從2戰上看,空軍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戰術空軍,以德國和蘇聯空軍為標準。其重點在於保證己方制空權和支援地面戰鬥,對縱深目標打擊能力十分有限,而另外一種則是戰略空軍。比如說美英對德戰略轟炸,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的第八航空軍麾下的大量的4發遠程轟炸機組成的編隊對地方縱深的工業基地、城市和各種交通樞紐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略攻擊。
在徐傑的計劃中,2戰技術條件下,陸軍可以擁有一定量的飛機來保證己方空域的安全。以及為前線提供各種支援。但是這支隸屬於陸軍的航空兵規模不會很大。只能執行戰術任務,最多是部分履行戰役支援任務。也許有人問,為何不給陸軍配屬大量空間呢,徐傑對此是這樣考慮的,作為陸軍一方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地面部隊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務。為此一切行動都會圍繞這樣的安排來展開。而航空力量在這樣的規則下多少會受到限制和影響,比如說俄國2戰時,陸軍的要求被放在第一位。空軍作戰部隊一切圍繞陸軍來展開,在必要的時候攻擊機必須強沖對方防守嚴密的地方。而負責空中掩護的戰鬥機也必須一直在戰場上空盤旋提供掩護,他們缺乏應有的靈活性,即使戰鬥占優情況下也不能離開戰場追擊對方空軍,而這樣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從培養的人員角度來看,一名飛行員顯然比培養一個坦克組要費勁的多。而要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一架單發飛機比坦克要便宜一些,但是雙發飛機絕對要比一般坦克貴多了,而四發飛機的話造價更是高的嚇人。而且更重要的是,陸軍一般都將精力放在戰場上,而4發重型轟炸機一般執行的任務都是遠距離水平轟炸,針對後方的重要設施和交通樞紐展開的。執行前線戰術攻擊的話,一般單發和雙發飛機就夠了。沒必要非要帶上重型轟炸機。4發轟炸機沒法大角度俯衝轟炸,對於戰術目標的精度非常一般,除非是地毯式轟炸,否則還不如用能俯衝的單發或者雙發轟炸執行戰術任務。
從集中使用的角度來看,只有當重型轟炸機數量多到了一定程度,其戰鬥力才會有質的變化,這不僅僅體現在載彈量的累加上,同時也體現在戰術應用上,比如說飛機多了,可以擺成一個密集的盒子隊形來抵禦對方戰鬥機的攻擊,在對空火箭彈出現之前,單純憑藉機炮硬沖盒子隊形的德國飛行員還是相當懼怕b17這種全身上下有一打以上50機槍的傢伙。這種密集的火力完全可以用密不透風來形容。而在戰爭後期,大量的轟炸機在加上電子戰設備後,以密集的全覆蓋式電子干擾來對抗德國雷達也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