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醫無二 第一百一十五章好消息(四更,求月票)
ps:不多說,四更到,用事實告訴大家笑笑的決心。
在附近給楊涵找了一家還算不錯的酒店住下,王旭才回到了診所,要是他一個人,他倒是不介意讓楊涵和他擠一擠,畢竟外面還睡著趙凱,他和楊涵擠在小床上,萬一克制不住,豈不是讓趙凱看了活春宮?
事實上,白農新的住處倒是有地方,福生堂開張以後,王旭幾乎都住在診所,哪兒他原本的房子倒是空下了。
原本一開始王旭打算讓趙凱住過去,不過趙凱自己不願意,說就講究睡在診所外面的針灸床上,有什麼事也方便幫忙,王旭也只能同意了。
不得不說,來到診所之後,趙凱的變化很大,比起當初在醫院跟著王旭的時候,是更加的本分,而且很勤快,王旭也是看在眼裡。
事實上這一次王旭帶著趙凱前去雲城,一方面是有讓趙凱可能的情況下作證對付陳少雲,另一方面也是看好趙凱。
這一次帶著趙凱和專家組過去,讓趙凱知道,為非作歹,總有東窗事發的一天,也算是給趙凱敲個警鐘,趙凱的底子不錯,王旭已經有了真正傳授他醫術的想法。
當然,這事並不是一廂情願的,還要看趙凱自己的態度和以後的表現,畢竟跟著他學醫,即便是醫術有成,以後的醫師執業考核也是個問題。
這也是現今社會中醫人成長不起來的原因之一。現在全國的醫師職稱考核規定很嚴格,王旭也是走後門,才考到的主治醫師執業資格,真要按照規矩,他再過五年,能不能考到主治醫師的行醫資格都是兩說呢。
醫師的職稱分化嚴格,依次有見習醫師,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等等,每一個執業跨越,都是要用時間來熬得,而且還必須在正規的醫院熬資歷,像王旭的福生堂,趙凱熬上十年,也是沒可能成為主治醫師的。
中醫人的授徒模式,以前就是醫館模式,一個郎中想要成長,首先要從學徒做起,先是抓藥,熬藥,磨藥,之後才有資格開始看病,出師了才能坐堂。
然而眼下,這種嚴格的醫師職稱,和苛刻的規矩,就限制了中醫人收徒,沒人願意跟著一個中醫大夫在診所混資歷。
醫院裡面雖然也有中醫,不過畢竟稀少,而且中醫的醫師職稱考核比起西醫更加嚴格,這就導致更多的人學習西醫,即便是一些真正喜歡中醫的,都是先混一個西醫的醫師職稱,之後學習中醫。
看看現在的各大醫院,中醫科室看病,動不動什麼化驗單,醫療器械,甚至把脈都是看著秒鐘做樣子,離了這些東西,現在醫院的大多數中醫大夫絕對會雙眼一抹黑,不會看病了。
當然,這倒不是說這些東西一無是處,而是中醫本身就依仗的自身的底子,這些外力和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醫醫生自身醫術的提升。
全國西醫大夫上百萬人,中醫人不過寥寥數萬,撒在偌大的人群中,不亞於大海中的一滴水,高學民那樣的中醫國手正是寥寥數人。
當時王旭也曾聽高學民說起過,解放之前,全國醫術精湛的老中醫倒是不少,當時有潘高謝林周,程田趙王齊的說法。
潘指的是當時有名的國手潘安民,醫術甚至在高學民之上,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杏林界第一人,卻死在了當時的浩劫中。
當時的中醫,被評判為牛鬼蛇神,封建迷信,老一輩的中醫人幾乎都經歷了磨難,能夠熬過來的寥寥無幾。
當時潘安民,高學民,謝國強,林元千,周易乾,程普生等數位中醫聖手,眼下剩下的就是高學民和謝國強以及周易乾齊允良等四五個人了。
事實上,潘安民和林元千去世的時候年齡並不大,不過四十多歲,要是活在現在也就高學民這些年紀。
中醫人大都懂得養生,自己的身子骨很硬朗,王賀年去世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高學民眼下也七十多歲,不過臉色紅潤,看上去不過六十出頭,那些中醫聖手要是活到現在,對眼下的中醫界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可惜。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當時全國的青年文豪,都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勵志改革,雖說**勝利了,對中國文化的打壓卻很重。
解放之前,魯迅等大文豪甚至都將中醫視為封建迷信,更別說他人了,中醫能夠在那種年代走過來,不得說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