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魏帝 第四章漢末第一經學大家
鄭玄此人的名聲在如今可說是如雷貫耳,此人注釋了當代幾乎所有的儒家經典,囊括眾家之言,刪裁繁蕪,刊改漏失,擇善而從。要知道在漢朝很多典籍都是憑藉師授而無註解,除非是潁川四大家族這種經學治家的書香門第,能夠接受一套完整、系統的儒學教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不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儒學的理解都是完全正確的,難免有錯漏的地方。
甚至如潁川四大家族加起來也不過是精通幾部或者十幾部典籍罷了,遠遠談不上精通當時所有儒學典籍,但是這一點,鄭玄做到了。他幾乎把所有在當代能夠找到的儒學典籍全部歸納過了一遍,不止是最早的《論語》、《孝經》。還有孟子、荀子、以及提出君權神授的董仲舒等各種學說都一一註解過了一遍,遍注群經,就是對此人最好的形容。另一方面,此人還著書立說,自成一家之言。
曹丕的腦袋裡就有鄭玄撰寫的《六藝論》,其中詳細講解了周朝孔子開私學傳授的六藝即儒學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內容、沿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結合了如今的天下大勢述說了六藝在天下大亂的當下應當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過此時鐘演說的卻不是鄭玄這些成年舊事,而是提起鄭玄如今已經把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之融會貫通,再度整理其所注釋的所有經學典籍,抱著「以今釋古」的初衷,遵循「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主旨自成一家,創立鄭學。
曹操聽罷也非常動容,所謂古文經學特指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在孔府舊宅里一塊牆壁(後世之人稱為孔壁)上用六國文字書寫的各種經典,包括《尚書》四十六卷五十八篇,《逸書》十六篇,《禮古經》五十六卷,《逸禮》三十九篇,《禮記》一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春秋左氏傳》三十篇,《古孝經》一篇,《古論語》二十一篇,這些文章大部分也在曹丕的腦袋瓜里。今文經學則是在西漢時期一些老儒生憑藉記憶背出來然後用漢朝文字整理出來的儒家典籍,成為今文經。
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今古文經不僅經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說和觀點差異甚大。古今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說和收徒講學,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發展到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後來,古文經也被立於學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兩派的鬥爭更加經常和激烈了。到了如今這個年歲,古文經和今文經並行於世,儒家學派也分做了今古兩派,涇渭分明。
如果說天下間還有一人能夠把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融會貫通,那就是鄭玄無疑。因為他的古今經學造詣大家都認為已經登峰造極,所以由他做這個事也是順理成章。
融合注釋古今之經學,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卻是天大的福音,漢朝的讀書人,有「師法」和「家法」兩說,所謂「師法」就是嚴守經師之說毫不走樣,學的經法之後再其理論之上加上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成就一家之言,開館授徒,就是「家法」,西漢年間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就是一種「家法」。簡單來說師法是追溯淵源的,家法是對師說的引伸與發展。
這種情況就導致了一種經學有若干「家法」,甚至有人在大家之下學成再度加入自己的見解,又變成一種學說,所以一家之下又有若干學說,這就造成了當代儒家學派各講各的一套,謬誤百出,使後學者不知所從。繁瑣、支離、教條,成了經學的突出弊病,鄭學的出現,把古今經學重新梳理整合,去蕪存菁,也就讓後來的讀書人有了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不用在煩惱去聽哪派哪家之言,但是這所謂「大家」之言對各類經典的理解是對是錯,因為只憑「鄭玄」兩字,就可以斷定鄭學中的註解一定是正確度最高的。
對於鍾家這種經學治家的家族來說,家族所學已經自成體系,比起那些沒有家族依託的讀書人來說,他們學習的只是更加系統和符合邏輯,畢竟那是整個家族代代研習發展下來的學術體系,鄭玄的成果能夠讓他們在自家學說的基礎上取長補短,不但可以完善自身的經學體系,自家子弟學習其他典籍之後視野和學識會更加開闊,相比於一般的讀書人只能利用鄭學來系統學習典籍來說,經學治家的大族能夠利用鄭學做的事情更多,比如取長補短,相互印證等等。
總的來說,鄭學的問世,不但會讓書香門第賢才輩出,寒門子弟成為棟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