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藝術家 982 成本控制
更新:02-25 22:25 作者:七七家d貓貓 分類:都市小說
災難藝術家正文卷982成本控制一直以來,陸潛在拍攝的成本控制上,從來都不需要擔心,哪怕陸潛追求完美,他也始終掌握分寸。
但是,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陸潛始終沒有拍攝過「大」製作。
這裡所說的「大」,特指拍攝規模、片場道具、工作人員、電腦特效等等等等。
包括「突襲」系列、「愛人」、「遊客」等作品在內,儘管這些作品的規模都達到一定程度,但依舊不算大。
「死侍」則不同,從場地租賃到片場布置,從工作人員數量到場面調動規模,從現場拍攝到後期特效,整個規模全方位上升一個台階,甚至是兩個台階,也就是說,拍攝一場戲的成本,就不可同日而語。
對外行人來說,可能有些困惑:
片場已經搭建完畢,如果反覆拍攝同一個場景的話,也就是利用同一個片場,為什麼成本差距如此巨大?
簡單舉例:
首先,「死侍」劇組在慶城拍攝,他們說服市政廳將這個即將拆除的廢墟拿來作為片場,投入實際拍攝。
但租賃場地,卻是按天計算的,這和攝影棚一樣,在攝影棚停留多一天,就多算一天,哪怕慶城給予優惠,應該支付的費用也還是不能徹底減免。
其次,劇組工作人員也同樣如此,和導演、演員、編劇等等核心人員不同,劇組大部分人都是日薪。
乃至於時薪。
也就是說,同一場戲反覆拍攝,時間的延長,費用就在持續計算。
哪怕他們暫時沒有工作任務在身,只是在待機,費用也依舊在計算,除非今天確定這些工作人員不需要前來劇組報道,那麼才可以不用計費。
再次,道具的損壞和場地的恢復。
就好像剛剛這場戲,拍攝一次,所有道具就必須更新一次,血跡、污痕、腦漿以及其他破碎的場景和工具,全部都需要恢復原狀,甚至全部採用新設備,越是大型戲份,一口氣更換的道具就越多。
這就是成本。
「死侍」這部電影,陸潛全程採用數字拍攝,不是膠片拍攝,這還稍稍好一些,否則膠片的支出也是一個大頭。
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停留在劇組,多拍一次,製作成本就持續累積。
由此可見,越是龐大的劇組、越是恢弘的戲份,每拍攝一次的製作費用也就越是昂貴。
拍攝「突襲」的時候,整個規模都控制在有限範圍,一場戲不滿意,陸潛可以反反覆覆拍攝五遍十遍,可能最多也就五十萬。
但拍攝「死侍」,一場戲的製作成本可能就已經不止五十萬,像今天一鏡到底如此難度的戲份肯定還要更高。
可想而知,陸潛就不能像「突襲」的時候那麼任性了。
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在陸潛身上。
近年來,神奇影業一直在陸陸續續挖掘獨立導演、電視劇導演、廣告導演、紀錄片導演、動畫片導演,前來指導超級英雄電影,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他們將這些電影當作連續劇來拍攝,而不是「電影」。
早在神奇影業之前,蘭川就有著這樣的習慣,恐怖、懸疑、喜劇、科幻等等小成本b級電影的導演們,一戰成名之後,大型製片廠就紛紛尋找他們前來執掌a級電影的導筒,希望挖掘出下一個票房大亨。
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整體而言,這些導演們都會遭遇相同的問題:
拍攝成本的控制。
並不是簡簡單單預算的區別,而是整個製作模式的不同,導致b級導演們難以駕馭a級電影的規模,稍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大量沒有必要的支出,鋪張浪費是一個問題,浪費了之後還沒有拍攝出理想中的作品就更是問題了。
更何況,看看「死侍」——
如果雄獅影業直接丟十五億給陸潛,要求一部優秀的成品,那麼陸潛怎麼也能鼓搗出一部像模像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