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十三章、孟門之山
是勛確實不知道,煤在中國古代曾有過多種稱呼,烏金、石炭、焦石等最為常見,但也曾被誤稱為「石墨」。而且「煤」這個字,正是由「石墨」這一誤稱而來的,因漢魏之際,煤、墨音近也。
「此物從何而來?」
小吏趕緊稟報:「城外山中所出,可燃,最便熔鐵。」
啊呀,是勛心說我知道山西是著名的煤礦產地,但就不知道原來漢末便已有人採掘、使用了,更不知道除了大同以外,敢情河東一帶也有便於開挖的煤礦。趕緊追問:「何人所采,可喚來見我。」
就這樣,小吏很快便把那個曾二狗給領到了是勛面前。是勛詳細探問採煤、用煤的情況,花了將近半個下午,再結合自己前一世的知識,才終於明白了一個大概。
原來中國人很早便已知道煤炭,最早將其作為墨玉的一個旁支,稱為「烏金」或「涅石」,用來雕刻裝飾品。再後來發現了煤炭可以燃燒,起碼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規模不大的採掘。煤炭開挖出來,主要用於冶金業,也有少量無煙煤碾碎以後,添加香料,做成煤餅,供權貴之家取暖——據說,涼州之煤曾正經貢入宮中,而河東之煤品質較次,便沒有這般殊榮了。
曾二狗是家傳的技藝,懂得探礦和挖煤,就靠著這門手藝,跟郡內鐵匠們合作,倒也勉強衣食無憂。他告訴是勛,自己手下有七八個人,每日採煤上百斤,大半供給鐵匠,少量給縣內富戶儲備越冬。是勛問他:「吾若增汝人手。日可采多少石墨?」曾二狗答道:「本縣山中礦藏有限,不便開採,即便再多人手,不過日采五百斤而已。若在小人的家鄉,人手充足。便一日二千斤亦可致也。」
「汝家鄉何在?」
「在北屈縣壺口山下。」
漢代的司隸校尉部河東郡,其轄區大致等同於兩千年後的山西省臨汾、運城二市,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區域:
最東面是山地,並且北有霍大山,南有王屋山,遙遙相望。這部分區域範圍最小,人口也最稀少。中部是河川谷地,包括南面以安邑為中心的涑水谷地,也即兩千年後的運城盆地,以及北面汾河谷地的南段——臨汾盆地,這一地區是河東郡土地最肥沃。戶口最繁盛的地區。西北部為高原山地,也就是日後所謂呂梁山脈的南段,地廣人稀,歸屬北屈、蒲子二縣管轄。
北屈縣也就是後來的吉縣,但縣治偏北,曾二狗所說的壺口山,即位於北屈縣內。瀕臨黃河。《禹貢》中說:「蓋河漩渦,如一壺然。」以此得名,意思是河水到此,洶湧激盪,漩渦密布,如自壺中傾水——這就是千古勝景的「壺口瀑布」。
是勛此前巡遊郡內各縣,其實並沒有跑全,包括白波谷以北、為南匈奴所占據的平陽等四縣,還有正北方的北屈、蒲子二縣,均未涉足。
據曾二狗說。他的老家便在壺口山下,那附近山中煤礦很多,也便於採掘。只是數年前南匈奴曾經肆虐北屈,他家產都被擄盡,這才被迫流亡到了比較安全的臨汾縣來。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孟門之山……其下多黃噩。多涅石。」這是公認中國最早有關煤炭的記載——其中的「孟門之山」就是壺口山,「涅石」就是煤,而不是後來指代的白礬。
是勛於是就跟曾二狗說啦,我給你添點兒人手,送你返回故鄉,開一座大大的礦場,開掘所得,全都官家收購,你肯不肯干?曾二狗當即跪下磕頭道:「既是長官吩咐,小人豈敢不從?」
可是他真料想不到,是勛走了幾天以後,竟然一下子就送來了上千人,當場嚇得他一個哆嗦:「小、小人卻從未雇過這麼多傭工……」是勛安慰他:「吾會派遣百名兵卒,隨同前往,助汝建蓋礦場,無憂也。」
是勛這些天一直在頭疼,郡庫之中糧秣不足,他就不敢敞開了招募士兵,這要是萬一袁軍殺過來了,可該怎麼辦啊?難道放棄安邑,逃去請求匈奴的庇護不成麼?原本打算去跟匈奴以貨易貨,搞點兒糧食來的,但問題自己手裡也沒有啥匈奴的必須品,而且平陽四縣如今也缺衣少糧——這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然而是勛很清楚地知道,河東並不缺糧,各縣大戶莊中多年積攢的存糧,加起來恐怕比郡府所貯還要多好幾倍。倘若天下太平,他恨不能就豁出去了派兵去搶,但問題是大戰將至,這會兒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