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闕 第479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
更新:01-18 08:08 作者:七月新番 分類:軍事小說
西河郡平定縣北的直道上,牛馬車乘和大軍腳步帶起的塵埃久久沒有停歇,大司馬衛將軍的旌旗已經不見影子,但在城外送行的百姓卻久久沒散去,送時歡聲笑語,此刻母親、妻子卻又開始在父兄丈夫見不到的地方,暗暗垂淚。筆硯閣 www.biyange.com
西河太守杜延年嘆道:「西安侯可是從我西河郡,一口氣帶走了六千好兒郎啊,不知大戰之後,又有幾人能歸?」
天子在三月初,發檄文對匈奴宣戰,三月中旬,大司馬衛將軍西安侯任弘為「北海將軍」,帶著虎賁、屯騎,以及西園新八校的上軍校尉、助軍左校尉,一共四校約五千人北上,過上郡經西河前往雲中郡。
皇帝在任弘這一路安排了六萬兵卒,大多數要從並、幽、冀朝雲中、定襄匯集。其中上郡西河精勇及郡兵屬國騎,就由郡守徵募,讓都尉帶著匯入西安侯的大纛下。
并州地邊胡,數被寇,其民羯羠不均,風氣與關東截然不同,反而跟六郡涼州更像些,人民矜懻劍技,任俠為奸,動輒相鬥,不喜事農商,又因為迫近北夷,師旅亟往,入伍當兵成了一條不錯的出路,孝武時代,并州也出了一大批軍功侯。
衛青手下的拔胡將軍郭昌是雲中人、左將軍荀彘是太原人,霍去病手下的伏波將軍路搏德是西河人,浚稽將軍將軍趙破奴是五原人,雖不如六郡,但軍中并州系將領勢力也不小。
所以來送子弟的百姓不舍歸不舍,卻不似杜延年那般悲觀,這十來年間,漢朝對匈奴屢戰屢勝,將孝武晚年的三次大敗遮蓋過去了。更何況,跟的還是被認為是「福將」的西安侯,看看朝堂上他舊部有幾人封侯就知道,這位君侯不但自己善於立功,還從不讓手下人吃虧,世人公認的衛青第二。
「但西安侯並非此戰主力。」
說話的是有一隻眼睛偏盲,只能以左眼視物的杜欽。
杜延年的幾個兒子中,長子杜緩當初跟趙充國擊匈奴右部,積功為朔方都尉。次子杜佗在天子身邊做駙馬都尉,中子杜欽剛剛及冠,最為聰慧,好經術,卻因為眼疾之故,對入朝為郎做官毫無興趣,就跟在父親身邊。
小杜欽說起朝中事來卻頭頭是道:「朔方郡的趙將軍那邊,有兩個舊校,步兵、胡騎,由新陽侯辛慶忌所率。四個新校,下軍校尉陽都侯張彭祖、右校尉韓寶、助軍右校尉劉安民,左校尉蘇通國,皆從趙將軍。「
一貫作為大漢主力的三輔、三河兵及六郡涼州募騎也跟了趙充國,過幾天就要來了,總兵力達到八萬之眾,這讓西河郡後勤壓力很大,戰爭期間,負責輜重轉運的杜延年,恐怕要再白幾根頭髮了。
故杜欽以為,此戰天子是故意以趙充國為主,而任弘為輔。
但杜延年卻覺得,事情還不一定。
想當年的漠北之戰,雖然衛、霍皆將五萬騎,但漢武帝偏心霍去病,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一開始定了霍去病出定襄直面單于庭,而衛青出代郡當左部,後來獲知情報,說大單于在左,於是又將衛、霍兩軍所出換了歸來,只是命中注定衛青與伊稚斜當有一戰,等兩軍北上後,單于軍又跑到衛青對面去了。
這是長達數千里的遠征,隔著無窮戈壁大漠,即便斥候僥倖打探到匈奴人的布置。沒人敢保證,幾個月後兩軍渡過大漠時,胡虜還會以原先的建制來迎戰。
但若讓杜延年來選,還是希望這一役,由趙充國來立下大功,他與趙充國是同僚故交,也因為由老將立功,更利於朝局穩定,皇帝也是這麼想的吧?
放眼朝中,自霍大將軍逝世後,誰還能壓制住任弘這猢猻?張安世僅有資歷而無功勳,韓增亦然,傅介子還差了些,也只有趙充國能站出來頂幾年,畢竟已年過七旬。
「以任弘將偏師當左部,恰恰是天子對任弘的偏愛啊,希望他勿要功高難賞。」
……
確實,比起趙充國那邊兵員充沛,任弘這邊的確有些可憐,出長安只帶了四個校尉區區五千人。
韓敢當被皇帝留在長安守宮禁,辛慶忌被安排給了趙充國,他手下校尉中,除了三位故人外,其餘都是生面孔。
故人之一是趙漢兒,作為五原屬國都尉,以五原屬國騎三千作為任弘左翼。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