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戰無非就是圍城,斷水,土進,強攻四種,宛城城中儲備大量糧草,更有水井上百口,圍城等待城中斷水絕糧,沒有兩年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實現。至於土進,宛城外的護城河直接打消了諸葛亮挖洞奇襲的念頭。
強攻……損失太大,諸葛亮必須為長遠打算,總不能為了一時之爭把荊州的未來斷送。可除了強攻宛城,眼下已經沒了別的辦法。在罵陣遭到宛城狙殺以後,諸葛亮只能強攻。這已經不是智慧上的較量,完全就是力量的碰撞。
司馬懿憑藉宛城城高池深,一次又一次打退了荊州軍的攻擊,哪怕是劉備親自上陣,最終也是灰頭土臉的逃回來,宛城的戰局陷入了僵持,短時間內恐怕沒有可能出現轉機。
窮則思變,在意識到宛城難以在短時間內攻下這個問題以後,諸葛亮轉而將目光投到了其他戰場上。虎牢關的戰事正如火如荼,唯一讓諸葛亮感到有些希望的,就是孫權主攻的許昌。
只是孫權與劉備之間矛盾重重,眼下兩家雖然結盟,但彼此間的提防卻絲毫沒有減緩。這點從關羽留在柴桑,而孫權坐鎮秣陵就可以看出一二。想要跟孫權聯手,或許比攻下宛城還要困難。
必須要想辦法緩和孫劉兩家的矛盾,而聯姻,就是最佳的解決途徑。可如何聯姻?劉備漂泊半生,兒子劉禪連三歲都沒有,女兒更是一個也沒,倒是有一個義子劉封,可一個義子又怎麼能夠代表荊州的和解誠意?孫權那邊倒是有合適的人選,孫權之妹孫仁孫尚香的年齡倒是適合婚嫁,可讓一個妙齡少女嫁給劉備,諸葛亮覺得幹這事有點缺德。
也就在諸葛亮為孫劉兩家聯姻感到頭疼的時候,孫權所在的秣陵發生了一樁大事,孫策之子孫紹遭到了刺殺,雖然僥倖未死,但也受了輕傷。而且更糟糕的是,遭遇刺殺時陪在孫紹身邊的張昭被殺了。
張昭是孫策留下的託孤重臣之一,雖然在他身亡以後孫權第一時間宣布刺客是西漢所派,可這個結論卻難以服眾。刺客若真是西漢所派,那被刺殺的對象應該是孫權本人才對,孫權一死,江東必定大亂,孫劉袁三家聯盟也隨著瓦解。以西漢的行事風格,又何必舍近取遠,去殺一個前途未卜的孩童和一個已經被邊緣化的老臣。
這不符合西漢的一貫作風。
孫權、張昭一死,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孫權,一是解決了後顧之憂,不用再擔心有人來搶自己的位置,二是除掉了張昭,就幹掉了眼中釘周瑜最大的助臂,將來對付起周瑜來也會輕鬆許多。
這個結論一出,孫權的嫌疑反倒最大。
黃泥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孫權雖然很想這次遭到刺殺的人都掛掉,但他這回真的沒有派人去刺殺。眼下正是對付西漢的關鍵時刻,孫權又怎麼會橫生枝節。可惜孫權所說的話卻沒有多少人信,哪怕是孫權的老母吳國太,看著孫權的目光也帶著懷疑。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孫權不得不尋求外援,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張昭已經死了,索性就連孫紹也一併除掉。正好眼下周瑜不在江東,一時半會趕不回來,唯一讓孫權有所顧忌的,就是自己的妹妹孫仁在刺殺以後將孫紹接到了自己府中嚴加保護,別人根本就近不了身。
破罐子破摔的孫權想要除掉孫紹就必須要支走孫仁,可想要將弓腰姬給弄走,卻不是孫權發句話就能辦到的。
聯姻!為了孫劉兩家齊心合力,孫權不得不忍痛舍了自己的妹妹。理由說的冠冕堂皇,但卻根本說服不了吳國太。孫仁年輕貌美,可劉備卻已經將近半百。吳國太愛女心切,又怎麼可能看上劉備這個糟老頭子。更何況劉備與孫堅屬於同輩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劉備,吳國太丟不起這個人。
為了自己的計劃成功,孫權只能繞過吳國太,直接讓自己的夫人去勸說孫仁本人,只要孫仁自己答應,那吳國太那關就好過了。可孫仁那關也不是好過的,謝夫人第一回去的時候被直接罵了回來,第二回去的時候差點被砍,第三回去的時候連孫仁本人的面都沒見著。連續去了七八回,到最後孫權親自陪著,才終於又見到了孫仁本人。
孫權沒敢進屋,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好隨時逃跑,負責勸說的謝夫人望著孫仁不斷擦拭的寶劍,膽戰心驚的勸說著孫仁。孫仁低頭不語,直到謝夫人說的口乾舌燥停下了話頭,這才輕嘆一聲,抬頭看向門外的孫權說道:「二哥,你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