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惡匪 第二百七十三章裝甲鋼板和鍛壓設備
更新:12-11 14:02 作者:迷迷糊糊的蟲子 分類:軍事小說
這還只是裝甲板工藝進步的一個方面,那麼一塊鐵嘎達怎麼能變成一張船用裝甲鋼板的哪?
艦船使用的裝甲鋼可不是一個小傢伙,以1902年的德國為例,當時克虜伯就使用重達130噸厚度3英尺(91.44厘米)的鑄鋼錠,軋制出長43英尺(1310.64厘米),寬11英尺(335.28厘米),厚12英寸(30.48厘米)的鋼板。
130噸厚度將近一米的鋼錠,那是一個整體,不是一堆小鋼錠,這麼大的一個東西要生產出來,就需要當時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才能生產出來。
煉鋼廠生產出來的高質量的鎳鉻合金鋼鋼錠,要先經過滾軋工藝,使其變成一塊密度、厚度和形狀都滿足的鋼板,單單軋制出這麼大的一塊裝甲板還沒有結束,還要經過表面滲碳硬化處理技術,這麼大的一塊裝甲板進行熱處理的加熱爐和退火爐以及其他熱處理工藝,最小需要二十多米長,五米寬以上的熱處理爐,而要想進行連續生產還不能只有一個爐子,而是需要一系列的熱處理爐。
而鋼板的熱處理並不是一觸而就的,那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通常是按小時來計算的,而且不同的熱處理爐因為功能的不同,採用的的結構也不相同的,這就導致需要不同功能的熱處理爐來分別進行,這其中就需要鋼鐵熱處理的四把火,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等等相對應的熱處理爐。如果加上四把火結合使用的其他熱處理工藝,那麼還需要更多的熱處理爐來進行處理,只是要把這些龐大的熱處理爐,按照工藝排列起來並且裝在一個車間內,組成一個熱處理車間,你就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熱處理車間到底要有多大。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時候,大規模的鋼鐵生產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不是現代化的軋鋼車間那樣小貓沒幾隻,全部是機械化和自動化,當時的煉鋼廠軋制車間基本上都是需要一大隊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手裡拿著一個長長的鋼鉗一起夾著一塊重達幾十噸的鋼板來回移動。
鋼板在進行滲碳處理之前,鋼板表面和邊緣要進行修整後才能將這塊鋼板進行滲碳處理,處理完畢後還要根據使用的需要加工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然後根據裝配的需要邊緣要被刨平、開槽,之後還要再次進行淬火工藝,好鑽出固定螺栓所需的空洞或者鉚釘穿過的孔,經過一系列的測試檢驗合格的裝甲板才能通過鐵路運往船廠。
完了嗎?沒有,想要把這麼大的一塊裝甲板裝到戰艦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你要有個能起吊這麼重鋼板的起重機,那個年代電力技術的發展還沒達到起重機可以用電動機的時代,起重機的動力設備是蒸汽機,焊接工藝更是沒有,只有鉚釘連接和螺栓連接兩種,裝甲板要牢固的裝嵌到船體的龍骨上可不是那麼容易,要用火紅的鉚釘一顆一顆的通過預留好的孔洞穿過去,然後用蒸汽鉚接氣錘將兩邊頓平,將一塊快裝甲板鉚接在船體上。
那些鉚釘也不是好玩的,泰坦尼克號郵輪的沉沒就是因為鉚釘的質量問題,在低溫的環境下,受到擠壓後發生斷裂造成船舶大面積進水而沉沒的。
這些都需要老練的技術工人,十分十分老練的技術工人,在那個年代工業大生產是建立在無數的龐大技術工人的基礎之上的,而只是培養一個熟練的鉚釘工人就需要數年才可以,培訓一個軋制車間的工人同樣也是數年,甚至是十年以上,一戰後期英國就因為船廠熟練工人的不足而無法將船台上的戰艦建造完成。
什麼是重工業,什麼是輕工業,為什麼人們都說重工業才是一個國家的脊樑。
好吧咱就嘮嘮。輕工業的一個熟練工,一個裝配電子件車間的工人,你需要培養多長時間,一天,三天,一個星期總夠了吧,從生手到熟練工一個月,兩個月要是沒培訓出來,你都可以踢他滾蛋了。
可想玩重工業就別想了,老式車床的車工,學徒三年,這只是徒工,三年後出來才是一個二級工,等他到四級工最少要四五年,這期間還要不停的給他換工位,以學習不同零件的加工方式,六級車工沒有個十年八年的工作經驗積累想都不要想,八級車工,那是國寶,而這個國寶是建立在龐大的普通車工基數之上的。
這就是重工業,不談投資,不談建設周期,只是員工方面就是輕工業無法比擬的。很可能有些人會說,現在都數控時代了,根本不需要那些八級工,六級工了,都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