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當皇帝 第四十一章 孫交
孫交是弘治十七年九月,因宣府、大同一帶有邊警,而奉命經略黃花鎮諸邊隘。當時還在世的孝宗皇帝親賜金綺為他壯行,可謂是風光一時,也可以看得出來當初鄭德他的便宜老爹還是頗為看中他的。
可惜當他一年後再次回到京城,卻早已經物是人非,原先看重自己的先帝已經駕崩。原本以為會在邊關蹉跎些時日的自己,竟然被剛剛登基的新皇擢升為戶部侍郎召回,也實在令他大感意外。
所以當小太監來到戶部部堂讓他進宮面聖的時候,他卻是絲毫不感意外,神情自若的來到了皇帝面前,拱手一禮,「臣戶部侍郎孫交參見陛下。」
正拿著本書的鄭德聞言回頭看了一眼,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倒是給了他不小的好感。擺了擺手,「原來是孫卿來了,請坐。」
「謝陛下賜坐。」
當鄭德在御案後坐下後,孫交也緊隨其後坐了下來。
「李閣老說愛卿乃是難得一見的人才,今日一見果然不一般。」鄭德看著他,笑著說了一句。
孫交聞言自然知道李閣老是誰,畢竟朝中只有一位李東陽李閣老,沒想到竟然是他推薦的自己。雖然兩人私交不錯,不過以李東陽那淡泊名利的心思,斷不會主動舉薦他人,這也讓他心裡有些感動。
不過他可不知道的是,他真正的伯樂正是坐在他面前的這位,若不是機緣巧合之下,鄭德從搜索系統知道了他的能力,恐怕他還待在荒涼的邊塞,不可能這麼快被召回京。至於李東陽只是遮掩搜索系統存在的一個藉口,否則一個整天待在宮裡頭的皇帝是如何知曉一個在外巡邊的官吏的?
孫交謙虛道,「陛下謬讚了。」
「孫卿在邊塞待了一年多,也的確辛苦了,不知邊塞情況如何?」想到這位剛從邊塞回來,鄭德順嘴問了一句。
孫交聞言沉吟片刻,「回陛下的話,臣有事要奏。從永樂時開始,每年都遣隆慶諸衛軍採辦薪炭供應內府。其後雖然罷之,但又令每歲輸銀二萬兩,邊軍為此受困多年。但這種無名之稅不是盛世所應該有的,還請陛下念在邊塞將士貧苦,盡行蠲免,以示優恤。」
「這事朕准了。」鄭德點了點頭,「還有什麼事情?」
「自從從永樂時因為軍士採辦薪炭之故,導致現在邊塞已經無木可采了。所以臣請陛下下旨在沒有多大用處的荒山,每年種樹上百萬。一來可為今後薪炭之需,不必勞煩百姓。二來若是邊關樹木稠密,也可以阻礙蒙古人的騎兵,幫助我軍之防守。」
「這事你上次倒是提過。」鄭德倒是想起來了,當他第一次看到孫交這個名字的時候,拿到奏章上便有這項提議。不過被他一時興奮忘記了,導致留中不發了。
「這事等會朕會下旨的,對了。」鄭德突然想起了一事,「邊塞軍戶情況如何的?」
聽到皇上主動詢問起軍戶的事情,孫交也是感到有些驚訝。不過想到蒙古人入侵,顯然皇上對於軍戶的事情已經有所了解了,而這也是他正想說的,「陛下,邊塞軍丁生活貧苦,已經到了不能維持生存的地步了。軍田被豪強、軍官侵占,家無餘糧卻仍需要征繳重稅以及戍邊。而朝廷以為邊塞軍田贏餘而以為糧食充足,所輸軍糧不足三分之一,又被軍官侵占大半,導致軍戶每天皆有凍死餓斃之人。因此軍丁逃亡或許還有一條生路,否者不是凍死餓斃就是戰死沙場,孰輕孰重可見一般。」
鄭德聞言真是大感震撼,雖然之前就聽劉大夏說過軍戶是因為生活艱難而逃亡,但沒有想到竟然嚴重到這麼嚴重的地步。連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這不逃亡才是怪事呢。
頓時感覺頭疼不已,看向孫交,「孫卿覺得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
「臣以為或許恢復開中法可行。」
「開中法?朕有些記不太清了,孫卿解釋一下吧。」說實話,鄭德來到這個世界這麼久,翻閱了不少書籍,還真沒有看過什麼「開中法」。
孫交點了點頭,對於皇上不知道這件事並不感到奇怪,畢竟開中法已經廢除了好多年了。
「所謂開中法,就是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給予販鹽專利的制度。後來鹽商們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曾在各邊關之地僱傭百姓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