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爭雄 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制
晨陽初照,滿空朝霞,整個長安城,一百零八坊門處都停留不少人,有商販推車的,也有樵夫要出城耕作的,還有一些衙役要去部門當差勾當的,一些瓦子內的工匠們也是人聲鼎沸,使得京城一大早就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一日,輪到三天一期的朝會,羅昭雲與文武大臣聚集在勤政大殿上,議論文武朝政之事。
主要圍繞的,無非是幾點,完善當朝頒布的律令格式,徹底取代隋代的律法等,其次,郡州縣制,是否該取消,以州縣兩級為主,但諸多州需要設置一道,建立道科提督,監督州縣。還有稅收問題,土地丈量問題一大堆。
羅昭雲算是發現了,在朝堂上沒必要讓大家事事討論,因為人多了,反而不好擬定成事,每個人都有想法,東一句,西一句,觀點各異,而且有些官員有矛盾,儘管還沒形成黨爭,但是如果跟自己有私怨的官員提出觀點,那麼他不論正確與否,肯定會反對,故意拆台。
所以朝堂之上,文武官員聚集在一起,要兼顧各方面利益,需要君王懂得平衡、掣肘的手段,絕非一言堂就能搞定的。
政治,從來都是交換與妥協。
付出一些東西,得到回報,賺取更大的利益,平衡各方的關係,共同把朝廷這個國家機器運轉好。
羅昭雲聽著大臣們相互議論,各抒己見,心中在默默想著,以後重要決策,要著急三省六部主要負責官員,與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共同決議,然後再拿到朝堂上走個參議過程,沒有重大問題,就拍板執行了。
這時候,吏部尚書杜如晦,兼翰林院下資政殿學士,站出來拱手道:「啟奏陛下,今年的春闈之後,眾多應試通過的進士們,共四十五人,已經在吏部登記在冊,學習新政一個月有餘,可以補實缺位,或在京城任官,或發放州縣擔任地方官員,名冊與職務已經在吏部擬定,請陛下過目。」
羅昭雲微微點頭,朝著宦官總管點了點頭,名冊被呈遞上來。
他快速掃了一眼名冊,這些中進士的生員們,有一半來自寒門,一半來自勛貴門閥,比例相差不大,雖然寒門士子在全國人數較多,但是由於這年頭沒有活字印刷術,紙張也昂貴,所以寒門的學子們在戰亂中,可能連諸子書籍都湊不齊,更別說複習到位了。
門閥的貴族子弟,既有私塾教喻的傳授,又大部分進入太學院進修,掌握時政,接觸上層社會的許多觀點,視野開闊,所以在考試中,還是能夠占據許多優勢。
官職補缺任用方面,也大多是寒門子弟外放地方,勛貴子弟留置京師,雖然符合目前你的形勢,但是對於長久而言,不利於打壓門閥勢力,京城內的讀書人、後起之秀,還是多與出身勛貴有關係,這不是羅昭雲想要看到的。
「恩,從前十名里,留下三個外地的進士,留在京師,進入翰林院任編修,了解一下朝堂規矩和新頒政令,日後再做它用,其它無疑義。」羅昭雲並不做大調整,因為這是大華第一次科舉,不論是正規性,還是人數上,考試內容上,都沒有達到他的滿意,所以,沒必要在這裡面細扣了。
「臣明白。」杜如晦拱手施禮,退回了文官尚書班列。
羅昭雲掃過大殿眾官員後,目光看向禮部尚書溫彥博,詢問道:「溫尚書,上次朕交待的科舉新制,是否擬定出來了?」
溫彥博被皇帝點名了,立即站出來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擬定出來了,按照陛下出征前所交待的聖意,新的科舉制度,打破前朝的慣例,擴大了招生比例,同時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在鄉試之前,各縣城的散戶讀書人、學府童生,舉行一次摸底考試,也是基礎考試,過線者稱為秀才,有了進一步考試的資格。然後各縣城、州城的秀才,聚集在郡下治所的郡城參加考試,便是鄉試,定在每年八月份,也名『秋闈』,考過者為舉人。
「各地舉人需要再入京趕考,朝廷建立主考貢院,在開春二月進行『春闈』考試,通過者可稱貢士。最後,所有貢士在殿前進行一次終極考試,角逐最終名次。朝廷會放三甲榜,第一甲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八十人,賜同進士出身。選士共計百人,到時可陛下及吏部,可根據排名和性格、能力,委任官職!」
朝廷文武官員,聽到這些新的規矩,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