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158章 歐戰
測試廣告1一九一四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詞字閣 www.cizige.com因為戰爭主要在歐洲,故一般人習慣地稱之為「歐戰」。
歐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也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戰爭。
戰爭主要是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進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於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塞爾維亞王國、比利時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王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六千五百萬人參戰,一千多萬人喪生,二千萬人受傷。
造成的經濟損失無可估量。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的同時,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當時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帝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擴張。
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
一八七九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鬥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一八八二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 一八九二年,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協議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同樣,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也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隨著英德矛盾的加劇,英國適時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
在一九零四年和一九零七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當時的國人,因與外部世界聯繫不多,對歐戰知者有限。就是知道的人,也都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讓大家想不到的事,自己的國家也很快捲入其中。
袁世凱接到各國宣戰公文,馬上召集黎元洪、徐世昌、梁士詒、孫寶琦等密議應付方略。很快做出決定,老規矩,和日俄戰爭一樣,採取中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