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更迭 第90章出擊匈奴

更新:01-14 12:44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 分類:軍事小說

    自高祖劉邦被圍白登山之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用和親政策,擺出臣服的姿態。茶壺小說網 m.chahu123.com到了武帝的時候,國家富強,海內安定,有了與匈奴較量的資本,況且武帝本是個不甘心雌伏(比喻屈居下位,無所作為)的鐵血人物,於是開始重新勾畫漢匈的關係了。對匈奴,到底是該戰還是該和呢?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主動請求和親。這該是武帝首次經手對匈奴事務,他沒什麼經驗,所以「下議群臣」。

    百官分為兩派,一派是主戰,另一派是主和。

    主戰代表人物是時任大行令的王恢。王恢是燕地人,多年來戍守邊郡,對匈奴的境況非常熟悉。他主戰的理由是:匈奴人反覆無常,雖與我們和親,但轉眼間就背盟棄約,翻臉比翻書還快。多年來,我們雖不斷忍讓,但他們卻如同慣壞了的孩子,不知悔改不說,還越來越過分。這次他們請求和親,大概是希望再從我們這裡騙取些財貨罷了,不如不答應他,而發兵攻打,一舉將其制服。

    主和代表人物是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過大功的宿將韓安國。他反對王恢說:正是因為匈奴人不講信義,所以我們才不能出兵,就算我們將它擊敗,也很難控制,而且他們的土地不適宜耕種,得到了又有什麼價值?況且派軍出關千里去作戰,勝負難料,敗多勝少,強弩之極,矢不能穿縞素,衝風之末,力不能起鴻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如同意他們的請求,與之和親。

    韓安國的說法得到了眾人的贊同,於是武帝批准了和親。

    可是這不是武帝內心的想法。在三年前(公元前138年),武帝聽匈奴的俘虜說,「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酒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惜無與共擊之者」。於是武帝派遣張騫出使月氏,想要與之聯合,共擊匈奴。可見,武帝的這次批准和親,乃是因為對匈作戰的時機還未成熟。但是對匈作戰已經被武帝提到了大漢的日程表上。

    兩年後(公元前133年),作戰建議未被採納的王恢再次主張出戰,於是再次引發「戰爭與和平」的辯論。

    王恢的老對手韓安國仍持著一動不如一靜的和親立場。他說:雖然屈辱,但高祖仍聽從建議,「奉金千斤」與匈奴和親,不是因為怕了匈奴人,也不是不想報被圍白登山的一箭之仇,而是以天下安定為己任,從大局出發,「至今五世為利」。

    「『今邊境數驚,士卒傷死,中國棺車相望,此仁人之所痛也』,您所說的和親帶來的和平在哪裡呢?」王恢的反駁擲地有聲。

    韓安國沒有這麼容易被擊倒的,他老調重彈地說,匈奴人來去如風,「居處無常,難得而制」,我們貿貿然長驅直入,到了匈奴人的苦寒之地,糧草不濟,人困馬乏,怎麼能勝?這不就是兵法上說的「以軍遺敵人,令其虜獲也」嗎?


    王恢等的就是韓安國這句話,於是將事情原原本本地講了。原來,王恢並非這次出擊匈奴的首倡者。首倡者是雁門馬邑的豪強聶壹翁,他向王恢獻計,我們可事先在馬邑附近埋下人馬,然後自己去做奸細,親身前往匈奴,引君臣單于率軍前來,等匈奴大軍一到,我們就可以將其一網打盡。

    設想很不錯,不知道聶壹翁與匈奴人有什麼過節,竟然如此處心積慮地對付他們,難道他孤身犯險,僅僅是為了立功、加官晉爵嗎?

    武帝聽了王恢的陳述,眼睛放出的光刺得韓安國眼睛生疼,於是他知道自己不該再堅持下去了。

    果然,武帝以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為護軍將軍,總領各路人馬共三十餘萬,設伏馬邑。

    軍隊出發之後的幾天,相信武帝都是徹夜未眠的,既有幾分害怕,但更多的則是興奮。

    聶壹翁「逃」至匈奴,見到了君臣單于,說他可以入馬邑斬殺其長官,率城投降,將財物全部獻給單于。這是送門來的買賣,單于聽得食指大動,於是率十萬大軍出發,入雁門武州塞。

    匈奴人一路擄掠,行至馬邑外百餘里時,單于心裡忽起不安之感,他定睛看去,只見茫茫蒼野,只有零星牛羊覓草而食,人影兒卻不見半個,於是疑竇大生,改變路徑,舍馬邑而取武州。武州尉史為匈奴所得,驚懼下將漢朝的伏擊計劃和盤托出,單于大驚,立即發令撤退。又驚又怕之下,匈奴人總算安然退到了長城之外,可算是有驚無險,君臣單于仰頭看了看頭上湛藍的天空,終於鬆了一口氣:「吾得尉史,乃天也!」於是拜尉史為「天王」。

    其實,這一切都在漢朝的監視之下,漢軍追到了長城,也就停下不追了。而負責襲擊匈奴輜重的王恢也擅自罷兵,不敢追擊。武帝對王恢所為非常的失望和生氣。王恢為自己辯解道:「當初約定好了,匈奴兵一入馬邑城,我軍就與之交戰,然後臣所率部隊就襲其輜重,斷其後路,如此才十拿九穩。現在匈奴人沒到馬邑就返身而回,顯然是識破了我們的埋伏,臣的手下只有三萬人,在敵人有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擊,必定慘敗而回絕無幸理。我知道這樣做回來只是死路一條,但這是為了替陛下保留三萬精兵啊。」王恢所說並非沒有道理,孫子兵法就有所謂「非必取不出眾,非全勝不交兵」。

    於是武帝派廷尉審理此案。廷尉認為王恢「觀望曲行避敵,當斬」。王恢於是向當時的丞相武安侯田蚡行賄,請他向武帝求情。精明的田蚡當然不會在這時候觸武帝的霉頭,於是轉而告訴太后,通過太后把話帶給武帝。

    武帝聽了暗暗冷笑:主張出擊的是你王恢,如今聽了你的話,發動幾十萬大軍布這個局,即使單于逃脫,但只要你王恢當機立斷,擊其輜重所在,不一定一無所得,至少不會叫匈奴人走得那麼瀟灑;現在不殺你,天下人會怎樣看待朕,看待朝廷?

    於是王恢的腦袋落了地,算是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

    經馬邑一事,漢匈之間已然撕破了臉皮,基本上再沒有握手言和的可能。剩下的只有一件事:殺!

    不過,打仗是要流血的,所以雙方都沒有馬上



  
相關:    神婿葉凡唐若雪.  女總裁的上門女婿葉凡唐若雪  醫道無雙陳飛林秋涵  從時間停止開始縱橫諸天  錦鯉棄婦:隨身空間養萌娃  
下面更火
搜"歷代王朝更迭"
360搜"歷代王朝更迭"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