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更迭 第71章 縱橫論治安_頁2
更新:10-26 00:46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 分類:軍事小說
歡,漸漸改變匈奴人的想法和行為,並且他還繼續改變。
漢朝送給匈奴的所有東西,中行說讓單于全部反送給漢朝,只將書簡放大一倍,改「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中行說一方面勸教匈奴人,力使匈奴人成為真正的匈奴人;另一方面同大漢使者辯論,滅漢人之氣,揚匈奴威風。漢使者說匈奴人輕賤老弱,中行說反駁說,如果漢軍出征,也會有老人送食給年輕的孩子,這和匈奴的慣例沒本質區別。漢使說匈奴人子娶父親的姬妾等行為不合禮法,中行說反駁說那是為了延續宗族後代。
中行說才思敏捷,無論漢使怎麼說,他都能反駁,指出匈奴人行事的好處,貶低漢人行為。漢使還想再說,中行說威脅說:「你將漢朝送的禮物給足量,否則大軍南下,漢人危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在漢朝邊境搶劫。
縱橫家和法家代表———晁錯
繼賈誼之後,大漢又有一位能人橫空出世,他就是晁錯,其本人宣揚———縱橫論治安。
賈誼是劉恆的智囊,晁錯是太子劉啟的智囊。他兩父子都好智囊,但兩位智囊都因他父子而死。「文景之治」如一園子的鮮花,賈誼和晁錯就如兩株參天大樹。這兩株大樹粗壯挺拔,一株招展儒家風範,正氣浩然;另一株延續法家剛正,凜不可犯。
晁錯是潁川人(今河南禹縣),為人嚴峻、剛直、苛刻。一句話,他有法家代表所要求的品行。他曾經在張恢門下學習申不害和商鞅的思想,文章博學,任太常掌故。晁錯的性格和學識預示了他今後的命運,他是政治上的強硬派,願為理想犧牲自我。讀到晁錯,不禁想起雨果筆下的沙威。沙威是雨果虛構的人物,晁錯的品行也近乎虛構。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尚書》之學將近滅絕。齊國有位叫伏生的人通曉《尚書》,伏生年出九十,不可徵召,朝廷派晁錯前往學習。晁錯學成歸來,滿嘴《尚書》,就如賈誼滿口《詩》《書》,被升為太子舍人,封博士。晁錯和賈誼才學相仿,履歷相似,只是所學不同,一個崇尚儒學,一個信奉法家。
晁錯激流勇進,上書要求太子學習術數。術數指治國方略和統治手段,多數皇帝將其偏激化,歪曲為南面之術,後發展成官場厚黑學,世人痛惡術數一詞。劉恆見晁錯才氣蓬勃,封他為太子的屬官。劉啟品行很像劉恆,智識不及晁錯,總在辯論上輸給晁錯。晁錯才勝太子,人人敬服,被譽為智囊。晁錯辯才勝過太子,他的剛嚴之氣起了很大作用。
老上單于聽信中行說,不時派軍侵擾漢朝邊疆。晁錯上書陳述對策,此疏被稱為《言兵事疏》。晁錯的策論學得好,賈誼死後,晁錯就是第一。晁錯言事,見解深刻,思想精簡,滿紙剛正威猛之氣。相較而言,晁錯的理性發展得好,賈誼以感性分析見長。
晁錯指出,自漢朝以來,匈奴「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致使民不聊生。民不堪命,不能怪百姓無用,因為「『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晁錯從地形、兵將和兵器三方面分析漢朝和匈奴的同異,指出「以蠻夷攻蠻夷」之策,要求培養一支和匈奴的作戰習性相同的軍隊。晁錯此論,很像中行說對匈奴人的勸說,都指出生活習性對人的影響。
「以蠻夷攻蠻夷」之策,劉恆開始著手培養一支鋒銳的軍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軍中大將在急切間難以培育。「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自大漢建立,朝廷都沒出現一位像蒙恬一樣的必勝之將。大將一日不出現,漢朝消除匈奴威脅的瓶頸就突破不了。
如大江解凍一般,晁錯之才洶湧澎湃,滾滾而來,一發不可收拾。為配合「以蠻夷攻蠻夷」之策,晁錯接著提出募民實邊之策。晁錯說秦朝沒計劃地「謫戍」是種錯誤,會激發民怨,致使百姓揭竿而起。他建議劉恆以獎勵政策鼓勵百姓到邊疆定居,開發邊疆,如免去有罪之人的罪,對沒罪之人封賞。
「以蠻夷攻蠻夷」和募民實邊一旦形成氣候,匈奴就無法肆意侵擾邊境,晁錯的分析可謂鞭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