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歌 第七十章 山鄉巨變(一)

更新:10-11 20:32 作者:淮上文歌 分類:都市小說

    測試廣告1    ( )        一說到邊城,人們首先想起的是沈從文的,那如夢如幻的湘西邊陲,還有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他的孫女翠翠姑娘。道友閣  www.daoyouge.com

    其實在紅石灣的水庫下面,也沉睡著一座叫做「邊城」的千年古鎮,它就是麻埠街。

    北魏時期,麻埠鎮隸屬霍州邊城郡,所以後世也稱之為「邊城」。一直到解放初期,鎮南的城門樓上還鐫有「邊城保障」的4字磚雕。

    北宋年間,麻埠街是全國的12茶市之一。清末民初,安徽茶厘設南北兩局,南局設於皖南屯溪,北局就設在麻埠,由此也可以想像紅石灣一帶當年茶市的盛況了。

    五月的一天,老車書記從公社開會歸來,也帶回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紅石灣大隊就要通電了。目前的電線杆子已經埋到了柳沖,再翻過兩座大山就到家門口了。

    車書記在大喇叭通知里還再三強調,安電需要的所有耗材,全部由國家無償提供。但各家各戶都要派出勞力,協助供電所的同志抬電線杆、扯高壓線。

    原來,當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動送電下鄉工程,電站領導首先想到了水庫周邊的各個鄉鎮,也是庫區移民的集中安置區。

    當年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下,麻埠、流波等地的土著居民舍小家為大家,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土地,這些年來也沒有得到多少像樣的補償。如今送電下鄉了,庫區的鄉村如果不能最先用上電,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所以各級主管領導當即拍板,送電下鄉庫區優先。儘管紅石灣、柳沖這樣的山旮旯不通省道、縣道,連條通往山外的機耕路都沒有。但就算是爬山涉水、肩跳人扛,也要把黨的溫暖和光明送過去,山鄉的農家一戶都不能少。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期,紅石灣是最先通電的少數山鄉之一。據說最初兩年連電費都不收,可把那些還在使用煤油燈照明的山外人羨慕死了。

    在老車書記的帶領下,王世川與紅石灣大隊的一百多位青壯社員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沿著一條條茂林叢生的峽谷,轉山開出了一條柳沖通往紅石灣大隊的簡易通道,總里程大概有四十多里。砍倒了途中可能阻擋高壓電線前行的樹木和毛竹;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溪澗上,架設了簡易的木橋;在無處落腳的山崖邊,挖鑿了可供三人並排行走的簡易棧道。

    每根電線杆都是兩噸多重、十幾米高的重頭貨,在沒有任何機械助力的情況下,全靠人力搬進大山,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


    供電所的施工人員現場勘查之後,給出了兩頭並進、中間合攏的搬運方案。

    也就是紅石灣這邊通過庫區的水路運電線杆進山,柳沖這邊還是沿著原來的線路。

    大夥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使出了螞蟻搬家的力氣,終於把這一百多根大傢伙搬到了制定的位置。

    「老書記,我們紅石灣很快就能過上城裡人的日子啦!」

    站在一處山坡上,遙看著從前方逶迤而來的高壓線杆,如灰白色的巨人一般,攜手屹立在大山深處,王世川萬分感慨的對老車支書道。

    「哎呀,還像在做夢一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喊了幾十年咯!」

    老車書記湊著王世川的菸蒂點著了捲菸,深深吸了一口。

    曾幾何時,我們把每戶農家都能住上安裝了電燈電話的兩層洋樓,作為美好生活的最高追求。比蘇聯老大哥「土豆燉牛肉」的共產主義生活典範,還更進了一步。

    如今這個社會理想早已實現,正如老人家詩中所寫的那樣,「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

    偉大祖國的進步,真是太快了。

    「世川,磚瓦廠的事情你還得幫我再考慮考慮。這茅草屋裡拉電線,就像是驢糞蛋外面光,怎麼看都不般配啊!」

    老車書記樂呵呵的對王世川笑道,眼看著電線就要連上了,他這個父母官又有了更高的追求,讓紅石灣大隊的每戶山民,都能住上公家那樣的磚瓦房。

    「軍子有幾個朋友在開窯廠,哪個社員如果想學點燒磚燒瓦的技術,我來幫介紹,呵呵。」

    王世川是一位精明的商人,經過架設電線這件事,他對在紅石灣興建大型磚窯廠,已經徹底



  
相關:  商與佛  佛系商途    荒古武神  救世秦皇  龍王的山村田園生活  九星曜世錄  
下面更火
搜"歲月流歌"
360搜"歲月流歌"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