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之從零開始 第十二章:海港城市潘多拉
「很好,開工吧!」
普倫王一聲令下,兩百餘名工人同時拿起工具圍繞著一個巨大的木棚屋,按照普倫王之前給他們設計圖紙開始打造名為「卓筒井」的造鹽道具。
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卓筒井,主要靠三個技術,圓刃銼,表層套管,扇泥筒。扇泥筒安裝有單向閥門,是世界上最早的單向閥門。有了這三個技術,鹽井才能越打越深。
工人們分為三個批次,他們各司其職,雖然同樣是在一個地方工作,然而他們的任務卻完全不同。第一批人負責製作卓筒井,第二批人負責打造「鹽車」。而這種鹽車不是那種運輸鹽的車輛,而是一種可以將滷水從井裡汲出,滷水渾濁,一般濃度在7~10度,這樣的滷水鹹度,低耗燃料,成本高。為了把滷水濃度提到18~20度,就產生了曬鹵支條架、曬壩曬滷的生產工具。
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因為打造這種製鹽的工具天祥也是頭一回這麼幹。本來,製作鹽的工藝實際上不需要那麼複雜,如果天祥願意的話完全可以使用火煮海水的蒸餾法來提取海鹽,但是這種方法提煉出來的鹽和這個時代的其他鹽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普倫王城想要對外出售物品的話,就必須做到在某一領域完全領先這個時代,如此才能夠打造壟斷市場獲取暴利。
而現在中世紀市面上流動的鹽大部分都是以花鹽(鹽質差、顏色參差不齊)為主,如果普倫王城能夠通過這種工具燒出雪白的鍋巴鹽,那麼普倫王城的食鹽無疑將會一舉掃蕩整個英倫的鹽面市場,再加上和武器出口雙管齊下,王城的經濟將會以復倍的數值瘋狂遞增。
現在,八十多名工人正在港口內一片空地上打造一條長長的曬壩,曬壩一般長60米,寬20米。支條架一般長約30米,高5米,結構如八字型,木質穿斗,支條架上鋪滿斑竹或者木板,頂端做有"天船"。天船長10米,高1米,寬15米,天船安放在支條架頂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條架兩端的與支條架一樣長的空竹筒,竹筒上鑽有不規則的小眼。在支架的一側做有筒車,筒車像一個三角形的圓罩,高6米左右,中間被一根橫軸穿著。
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個長約30~50厘米。並在腰底內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走動,促使園罩旋轉,將曬壩船形坑中的滷水通過罩上的小竹筒輸送到天船里,滷水通過天船底部接出的長竹筒的小眼散流後,再輸入濾缸過濾。
這種聽起來就很複雜的東西,實際做起來的時候更是麻煩。
途中有好幾次,天祥都打算停下這種費人費力費時的工程。可是一回想起來這種方法製作出的鹽不僅質量上等,而且成本較低,更重要的是時間可以大大縮短。所以天祥就咬咬牙,強撐著從各地調集來人手全力打造「卓筒井」。
…………………………
普倫元年1年6月21號。
公元1086年7月21號。
經由三個多月的時間,普倫王在新興的港口城鎮「原名羅納貢克」現名「潘多拉海港城」共計投入一千一百四十七名人工力,三批輪流在普倫王城與潘多拉海港城之間來回論替。
終於,在經過十幾次失敗和重新嘗試,普倫王城完成了對卓筒井工藝的所有開發和建造,並且培養了一批熟練掌握這種技術的第一批「製鹽」勞工。而現在卓筒井已經開始逐步投入生產,第一批鹽應該再過數天就能夠收穫,鹽工預測第一批鹽收穫應該不高,畢竟是初次生產能有兩百多斤左右就不錯了,不過往後這個量應該會逐步遞增。
而與此同時,近些時候海港城潘多拉里的各國商貿船隻明顯增多。
蔚藍的天空下,白色的浪花翻滾。
一艘艘張揚著白礬的小船從島嶼的對岸愛爾蘭緩緩駛來,先是從天地的交際線出露出一個黑黑的小點,隨後一支支三四艘船隻組成的船隊漂洋過海來到潘多拉。
海港城潘多拉目前已經被改造為一個擁有著巨型港口的城市,可是因為在建造過程中過於擴建港口,而導致城鎮本身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擠壓。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