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宋 016 我去還不行嗎

更新:07-31 02:31 作者:曾經淡然 分類:軍事小說

    後世有西方的「叫獸」與「磚家」曾有理有據的發表過了論文,中國人是個「不擅於航海的民族」。

    中國人不擅航海,在西方人還茹毛飲血的中國戰國時期,中國的沿海地區就設置了一系列港口,對鄰國如朝鮮、日本、越南等的海上交通逐漸增多。

    中國人不擅航海,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曾五次巡視各地,其中就包括渤海沿岸的一些港口,在芝罘(琅琊)刻下石碑記錄。他最後一次巡視是從鎮江附近乘船出海,揚帆北上,再次到達芝罘。秦朝時代的徐福東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那時的日本還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文字、農耕和醫藥技術。日本人自己都說,是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島飢餓的人們。稻米的傳入,結束了日本人的漁獵生活,開始有了農耕,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

    中國人不擅航海,在最鼎盛的漢唐時代,完成了從沿岸航行到遠洋航海,遠達印度半島的南部和錫蘭;並以此為中介,使得當時世界上兩大帝國──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連結起來,構成一條貫通歐、非、亞的海上航線。唐代為了擴大海外貿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已遠航到亞丁附近。

    中國人不擅航海,在《漢書·藝文志》的「天文類」中有「海中占驗」存目136卷。雖只有卷目而無內容,但仍不難判明是當時的天文導航著作。這是歷史留存的當天文導航的定位部分。《漢書》所載的占驗,不過是以二十八宿來劃分它們所對應的海上區域而已。雖然並不能認為漢代已能在海上精確地測定船位。不過有了這種按星宿劃分對應地面區域,至少可使海上船舶不至於迷航。在後來,我們有了偉大的發明指南針,後來發展為磁羅盤,這都有歷史記載和實物出土為憑據。

    中國人不擅航海,唐代就已採用先進的釘接榫合技術造船,並發明了龍骨,還創造了領先時代的水密艙。

    這是最璀璨,也領先世界的大宋的時代,後面還有我們的鄭和下西洋,因為鄭和七次下西洋沒有征服世界,因此,我們不擅航海。

    中國人不擅航海,在這大宋時代,只有幾百人的海盜都可以擁有兩艘長三十多米,寬十幾米,可以載幾百人的福舟,這還僅僅屬於中號福船。

    它就在蘇曉眼前。

    「能出海嗎?」這可是一個驚喜,蘇曉立刻就問。

    「由於商路斷絕,三年前不再出海,但海船也未曾擱置,小人手下為了防止船隻腐朽,經常養護,每季都在近海動上一動。此兩艘福舟估計還可以用十幾年,小人從來沒有忘記出海,若大官人有意,小人可以驅這兩艘福舟陪大官人去泉州。」


    文山的眼裡充滿著渴望,巨舟與出海無疑是這些人的靈魂,失去巨舟等於讓他們失去精神的支,哪怕是生活再艱難也不曾想過賣掉。曾經揚帆出海的巨舟龜縮在這小小的海灣,無疑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情。

    蘇曉看著海灣內的巨大福舟,他眯起眼睛:「站在如此巨舟之上去往泉州...太令人想往了,多謝四哥盛情,我決定乘巨舟去泉州。」

    ......

    眼看是處暑之季,天氣仍舊熱的人不敢出屋。

    潘文卿很無奈,作為權相賈似道的幕客,他哪敢不聽東翁的吩咐,熱死人的天竟然要去千里之外的泉州。給蘇曉這個不知「死」字怎麼寫的書生做幹辦公事,這也是命。

    書生不知身外事!掙錢有命花才行,潘文卿就不明白了,蘇曉有賈似道這層關係何必如此去泉州賣命,一次大難不死還不夠,竟不顧兇險還要再赴泉州。可這是賈似道的命令,為了身家性命,潘文卿唯有勉為其難了。

    一個水軍統制手中暫時無兵,有什麼用?兇險的還是路上,不但要防風浪,還要防人,哪怕是度過這些兇險,泉州也是龍潭虎穴,蠻夷之地的泉州哪裡能和臨安相比,潘文卿投海的心都有了。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這等於入仕了,一路提舉市舶手下的幹辦公事是從八品。

    忍受了兩天的酷熱,潘文卿終於到了台州。

    孰不可忍!

    蘇曉竟然不在,還要去黃岩海邊。

    潘文卿乾脆留在了台州,海上的日子難熬,舒服一夜算一夜......

    第二日,懶洋洋起身,太陽已經老高,就在潘



  
相關:    魔法大帝傳  生生不滅  大器宗  臨高啟明  網遊之劍刃舞者  
下面更火
搜"梟宋"
360搜"梟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