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郡的日記書 偏差(2024.6.10)_頁2
熵。你用三個字,既可以表達,「一件事」,也可以表達「一類事」。後者比前者的信息熵大很多。
同樣是60萬字,網文和國富論的區別是什麼?網文基本上是言有盡而意有盡,其作用僅限於文字之內,看完了爽完了,也就完了,你還會有什麼思索麼?說你也要修仙?而國富論都是在說的例子,一直在說一類事,說完一類再來一類,言有盡意無窮,價值在書本之內,也在書本之外,引發無盡的思考。將一個問題的答案寫出來,遠不及給出一個類似例子的辯識方法或者解決辦法。
至於能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那就更加是無所謂的事情了。畢竟,好吃的東西不想招來蒼蠅,也不需要得到蒼蠅的認可。反過來說,高貴的鳥也不會跟烏鴉爭強腐臭的肉。
只能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自動分層就好了。當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不一樣而已,沒必要硬往一起湊合。
所以也引發了很多思考,就是機器一味的替代人,是不對的。人要從繁重的勞動中脫離出來,而不是被徹底剝奪勞動權力,因為如果沒有勞動,會缺很多東西,勞動是人的屬性之一。可以問一問,可以不勞而獲麼?那不可以,剝奪了勞動的權力,是否也就是在剝奪獲得的權力?
且,未必機器就一定做得比人好啊!代替有時候不是一種權宜之計麼?怎麼還反過來了?
這不是完整的思考,只是拋出一些疑問。好到極致,到底還算不算好?
剛看了兩頁,就思考了兩千多個字,這書還怎麼看完呢?密度實在是太大啦!
從哪到哪。我覺得,機器要提高的地方,不是算力,而是思考能力。
算力雖然還沒到極致,但是已經很嚇人了。而且當它擺脫了暴力拆解問題的思維禁錮以後,開始考慮模仿,依照概率進行分析的時候,已經很接近人的思考了。但世界是新的,怎麼去看待新的事物呢?其實人也是,用舊的去賦給新的東西初始印象,在隨著時間推移,一步步修改看法。
一個事物在變龐大的時候,勢必要考慮污染問題。劣質信息會污染優質信息。這其實就是,氧氣濃度限制了個體大小。所以理論上,該存在一個極限才對。
靠,你不是說不要極限嗎?怎麼又說極限?我也不知道,人就是如此矛盾的。
兩類錯誤。粒子性與波動性。一個系統如果一味地回收正確信息,那麼它勢必要裹挾進來很多錯誤的信息,那麼錯誤信息量達到多少,會導致建模出現必定錯誤呢?如果一個系統一味地排斥錯誤信息,那麼它勢必要驅逐很多正確的信息,那么正確的信息損失到什麼程度,會導致建模出現必定的不完整呢?
當你用這兩類錯誤思考問題的時候,你發現,無論人用什麼辦法,都只能後知後覺。想獲得準確信息,那必定要耗費更多的信息熵去篩選。世界是熵增的也沒什麼毛病。
錯誤是不能被消滅的,因為它必定存在。
還好極致是變化的,還好,極致不是一句話,否則世界會有多無聊?
平均地租低於平均收入或者是低於平均收入的期望。平均地租是會反應出某些東西的。
事物會自適應的,在一個點附近抖動。
看見兩隻鳥在追逐嬉戲。一隻鳥丟下一個東西,然後另一隻鳥又撿起來。好玩。隨後它們一個往東一個往西,消失不見。
受人恩惠卻沒說謝謝,下次要注意一下。
難歸難,爽歸爽。
你要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能用「高與低」為藉口去攻擊人。價值從來不在這裡體現。一般來說,現實要高於幻想。然而,不同維度的向量之間,是不能做比較的。即便你某些屬性高,也不能說你比誰好。
不靠字數。
當我靠近籠子的邊界,我會發現,所有籠子的邊界都一個樣。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常有,而有需求的伯樂不常有。
然後,別糾結數值了。差不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