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郡的日記書 《韓非子》讀完(2022.3.28)
(15個小時看完了,肝疼)這本書看完,加上之前看的,先秦諸子百家儒墨道法名兵陰陽縱橫雜農都有所涉獵,大概了解百家爭鳴會帶來什麼意義。599小說網 http://m.xs599.com《韓非子》放到最後看,感覺正負能量相抵消,拋棄了一堆雜亂無用的學說,最後什麼都不留下,看過和沒看過一樣了。(《天行九歌》很好看,推薦一手。)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韓非子》可以當作育兒寶典來看,這方面的內容我感覺還不錯。賞足以勸善,罰足以禁暴。家長情緒波動反覆無常,說話不算話,那也沒必要制定什麼規則了。「火形嚴,人鮮灼;水行懦,人多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
讀書本身提高不了自己(微弱),但卻能給自己一個提升的機會。扁鵲治病,以刀刺骨。不能忍刀刃,就不能治病。讀書,就是忍受刀刃。
我覺得我們獲得的東西大多不是來自自己的努力,而是來自別人對自己的能量傳遞。我們的自我意識告訴我們,我們有細胞膜,我們在靠自己的蛋白質往內吸收物質。但如今我更加覺得我們是只有細胞壁沒有細胞膜,看起來方方正正,實則是來者不拒。所以,自控力不強就不能入墨,入墨必黑;多和大家(大字重讀)學習,才能近朱者赤。
等級這個概念是好的。
在沒有意識的時代,人們依從天道而行,不會有什麼過失,不會有什麼不幸。人們的生活如桃花源,往來種作。然而那是美麗的夢,不是穩定的,人們是需要智慧的。
智慧因何而來?可來源於與眾不同,也可來源於對變化的掌握。人固然可以一直的傻下去,然而自然卻會篩選掉不能變化的遵循「道」的人。
因為個體的慣性是十分大的,若不強調個人意識,那麼自然可以隨意篩選毫無顧慮,畢竟是為了整體好。
可是人是有本性的,無論多麼笨多麼傻,都是有求生的欲望的。群體的幸福代表不了個體的幸福。
那麼人這個群體勢必要升級,去學習,變得智慧。
如何智慧?人性本惡,自然是以法框之。學習有術,自然是以禮行之。
所以道家思想把握的東西太過龐大,適合修身,修的是過分執著紅眼是的急躁,是逆境時的捨棄,是不順意時的憂其君,思其民,毫無擺爛之意。
法的不要性體現於對待有限的個體,如生命,加之以無窮的道是沒有意義的,加之以道的一部分的法,是合適的。
合適那就是好的。人終歸是要接受自己的渺小。
人類為了不斷進步,就必須忍受苦難。苦難來自於變化,失敗得變化會讓我們懂得此路不通,正確的變化也未必沒有血的代價。
進步,就是變化,代價,適應,變化……
隱秘之處,那是冥冥之中的大道在約束著,我們總會一步一步趨向合適。
小面積的智慧是可以解決局部問題,但是要整齊劃一,就必須承受繁文縟節,不違背法與道才規範,無以規矩不成方圓。
無所為時,內心記住了無所為,實為有為,若忘記無所為,實為無所為,故無所為無所不為。
「故曰:上德無所為而無不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人的行為舉止為什沒要有法呢?這就是破窗效應吧!
「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禮是內心情感的表露,文彩是內在與本質的修飾。君子只要內不要外,但是我認為還是失去了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關係。
「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隨候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事物不能同時旺盛,表面太盛,內心則未必盛。
君子在不必要的地方不需要明察,甚至可以很傻,外面有一頭牛在叫,你就要通神去算牛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