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郡的日記書 瞬間(2024.5.20)_頁3
的撿軟柿子捏,要麼是更加親近的關係。先說後者,你可以直接獲得很多好處,兩個刺蝟不相互刺傷,便可以獲得更多的熱。再說前者,你能否感知得到,別人是出於什麼目的來讓你生氣,如果是為了和你建立更親的關係,更加放鬆真實的氛圍,那麼你不必在意;如果是人家不小心說錯話,你原諒他就好,不知者無罪;如果是為了欺負你而欺負你,你就要小心,這樣的人不多,但一定有。
如果情商夠高是可以感知的。還是建議,先收集反制手段和證據,不要太急。因為你可能想錯了,別人其實是因為喜歡你才與你插科打諢。這時候,你不動作,不會因為誤會而產生叫眼中的後果。而如果等你收集了足夠的證據和反制手段,你終於得到了準確的結論,他就是在消遣你,那麼,你可以「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借刀殺人,不出己力」。總有管事的人嘛,借用一下嘍!
你準確的達到了目的,並且犧牲最小。沒什麼誤判,也沒什麼損失。
回到原點。
人不知而不慍。不為了成為君子,也並非一直不慍,而是,你要有一個緩衝判斷的過程,也要多留一個心眼。但在外部看來,你不失君子之名。有里有面。
我這些年有進步,從1變成了2,而這個世界從一億,擴展成了一兆。我在增強,但我也在貶值。機器代替不了人,是從整體來看的,對於個體,完全不是如此。
過度依賴而產生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未來未必會成為機器代替人的地獄,更有可能是由於人的過度依賴導致崩潰而變成廢墟。
所以,不要預測未來。與其想些沒用的,不如和喜歡的人告白。專注當下,不要想太遠,想太遠也行,別想得又多又遠。太離譜豈不是想也白想。多去關心你愛的人吧。
眼前的權值最高,時間相差越大,得出的結論就越不準確。測不準原理?你確定了結論,比如你會死,確定了是確定了,但是什麼時候發生呢?測不準。你確定了時間,比如2030年1月3日,但那時候會發什麼呢?你測不準。
就是無效估計,無效測量,不要做啦!想想晚上吃啥吧!
你本可以更快樂,奈何你想太多。
突出具有負面效果。突出其實是在做掩蓋。我想在這拆分一下,但是好像又說不清,不如先去學習一下,什麼是注意力機制。害!不用看了,中庸就完了。
保留變化。別人針對A,你就成為B,別人針對B,你就成為C。它怎麼可能全針對?它全針對,你就全不是,能怎樣呢?都針對,也就是等於都不針對。針對的定義是什麼?
複雜的問題,也在推動本就簡單的物種變得複雜。不是什麼壞事。沒有絕對壞的事。
我的戰術,必定是穩紮穩打。承受傷害,藉此成長。保持飢餓感,時刻能吃,時刻愛吃。就這樣!
半自動化。因為物極必反?還是什麼,總之,一半就好了。完全依賴意味著提高工作量,因為當突發事件發生,我們很可能會因為過分依賴而一無所知。
就像抗生素一樣,長久的安逸,只會導致戰力下降。短期的提高會導致長期的衰減。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呢?
拆分提高了生產效率,不幸的是,使生產者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跨過了平衡位置,就開始反噬了。反噬著反噬著,就會退化。反噬降低的是速度,速度降低到負數,位置就倒退。
呵,盡信書,不如無書!盡新科技,不如無科技。
如果不修修自己的腦袋,那老得會更快!安逸所致,現在的人完全都不思考了,答案隨便找。
有些事情,從十幾年前開始就衰退了。甚至衰退的時候,比這更早。
有時候,真的要海德格爾一些!
我們已經脫離根基太久了,我們已經脫離土地太久了。也是,軌跡生命是故意抬高我們,只為讓我們摔得更慘一些。
單靠思考單靠知識,單靠百度,我們永遠學不會走路。學會走路的方法,就是把腳放在地上,不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