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唐再續 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一)_頁2
此外出四略,地勢便利。『七國之亂』時,周亞夫便屯軍昌邑,遣輕騎擾略,絕叛軍淮泗水道。」
李曜心道:「何止如此,明初時節,此地更為緊要。當初徐達統軍北伐元朝,攻略山東,先以偏師攻下濟寧,切斷元軍自河南方向入援之路。靖難之役時,南北軍在山東形成對峙,朱棣也曾一度派奇兵襲破濟寧,切斷屯駐德州的南軍運河餉道。只是這些你不知道罷了。」
李巨川見李曜不答,以為默認,便繼續道:「在這片低山丘陵的東南側是沂河和沭河二水沖積而成的河谷低地,夾在沂山、蒙山與琅琊山、五蓮山之間。這片河谷低地為山東腹地與江淮之間往來通道。春秋時,吳曾由此以侵齊、伐魯。越滅吳之後,稱雄中原,也曾由此出琅邪以覬覦山東。劉裕北伐,便由此路入攻山東。沂州位於這片河谷低地的南部,南連淮泗,北接三齊,為山東南面門戶。南北相爭,沂州為必爭之地。穆陵關在臨朐縣東南百里的沂山主嶺上,山勢高峻,路徑險惡,為齊南天險。穆陵關立關極早,管仲伐楚時即有『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無風註:出自《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之語。劉裕伐南燕,南燕公孫五樓建議燕主慕容超:『宜據大峴,使不得入。』南燕太尉幕容鎮也言『不宜縱敵入峴,自棄險固也。』慕容超都不聽。大峴關隘即穆陵關。劉裕軍過大峴,見燕兵不出,大喜道:『虜已入吾掌中矣。』劉宋初,北魏大將叔孫建攻劉宋青州刺史竺夔於東陽,部下刁雍知劉宋檀道濟自彭城馳援東陽,建議叔孫建扼守穆陵關,阻檀道濟入援之路:『大峴以南,處處狹隘,車不得方軌,請據險邀之,破之必矣。』叔孫建不聽;檀道濟越險進至臨朐,叔孫建燒營而遁。我朝此前有李道古以淄、青拒命,也屢屢引兵出穆陵關擾掠淮北。」
李曜一聽他話鋒不對,擺手道:「淮南之事先不提。」
李巨川笑了笑,頜首轉過話頭:「是,不提淮南。那麼,在這片低山丘陵的東北側有青州,附近即是臨淄,古齊之國都。在山東諸要地中,論防護之固,無如臨淄。顧祖禹曾稱:『自太公建國以來,齊往往稱雄於天下,歷漢及晉,未始不以臨淄為三齊根本。』臨淄東北對海,西北阻河,背靠山地,瀕臨淄水,有山川之險,有魚鹽之利。蘇秦組織合縱時,在臨淄對齊宣王說:『齊,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漳水),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無風註:出自《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司馬遷也稱『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無風註:出自《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十六國後期,北魏滅後燕,後燕慕容德率殘軍一部南走,謀取一地以為根本,尚書潘聰建議:『青州沃野二千里,精兵十餘萬,左有負海之饒,右有山河之固。廣固城曹嶷所築,地形阻峻,足為帝王之都。既得其地,然後閉關養銳,伺隙而動,此乃陛下之關中、河內也。』慕容德采其策,遂據有山東,建立南燕。」
李曜見他說得甚細,似有所圖,乾脆道:「下己看來早有所圖,不如將胸中塊壘一一道來,為本相謀劃參詳。」
李巨川心中一熱,拱手一禮:「敢不盡心竭力!」於是整了整衣冠,更加正色道:「山東低山丘陵以泰山為最高,其下有泰安。若一言蔽之,則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形勝,萃於泰安。泰安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由此縱橫四出,掃定三齊,均成高屋建瓴之勢。
以山東為交點,有兩條河道,分別呈東西和南北向流過。此二者分別是東西部之間和南北方之間的交通大動脈,也是山東地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渭河自隴山下流,流經關中,匯入黃河;黃河向東,穿越河南,經山東低山丘陵的邊緣東流入海。渭河-黃河自古起著溝通東西之作用。轉輸關中的漕運必須憑藉這條線路,為東西部之間的一條大動脈。山東和關中分處這條大動脈的東西兩端。關中山川環抱,誠為形勝之地;自關中東出,歷崤函、嵩山之險,便可下臨東部平原地帶,無關山之阻;若再往東,便是山東低山丘陵,這是東部平原地帶少有的可以憑恃的地利。古稱關中為『百二之地』,山東為『十二之地』,當有原因。
大運河在國朝東部的大平原上南北縱貫,連接浙江(無風註:就是後來的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水,為南北交通第一樞紐。在運河開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