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206【山中之民】
贛州。
陳茂生先去見費如鶴,又去見知府劉安豐,最後召見宣教官和農會骨幹。
得到的消息很讓人頭疼,客家話不是那麼好學的!
僅南贛地區的客家話,就可大致分為三種,雖然彼此之間可以溝通,但對剛開始學的外地人來說很不友好。
「掌宣容稟,」負責贛州宣教工作的李孝義說,「咱們自是該學客家話,但也要招納本地的客家人。一兩年之內,南贛的宣教、分田,還得多多依靠客家人方可推進。其中一些客家人,早已會說江西話,而且他們還能識文斷字。」
陳茂生問道:「除了豪佃和底層佃戶,南贛是否還有客家小地主、自耕農?」
「有,而且為數不少,」李孝義說道,「在下建議,一些客家小地主,暫時不要分他們的田地,便是超過了一百畝也別分。」
「為何如此?」陳茂生皺眉道。
李孝義說道:「在下通過走訪鄉村,發現了很意外的現象。許多村落,整村整村全是客家人。特別是那些偏僻村落,他們從閩粵遷來數十年,完全靠開荒掙得家產。這些土地比較貧瘠,以前皆為荒山野嶺,是他們一鐮一鋤開出來的,並未有盤剝佃戶之舉。」
好嘛,這跟魏家駒說的又不一樣,看來南贛的情況比想像中複雜。
「這些偏僻村落,可有大地主?」陳茂生問道。
李孝義搖頭說:「並無大地主,他們從閩粵遷來,篳路藍縷,窮山惡水,開荒不過一百年。哪裡能出什麼大地主?大山裡的偏僻村落,多為自耕農和小地主,根本就不需要分田。而且,占地一百畝以上的地主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陳茂生說道:「我得派人請示總鎮。」
跟宣教官聊了一番,陳茂生又去見鄒維璉和劉寰。
在原有的時空,鄒維璉去年就該病逝了。他在福建立下大功,卻被溫體仁誣陷到罷官,等溫體仁倒台之後,崇禎皇帝才把他想起來,一打聽發現溫體仁已經去世。
許多大臣都是這樣,不罷官活得好好的,罷官回鄉一兩年即病逝。
包括溫體仁同樣如此,在朝時活蹦亂跳,丟官第二年就病死了。
至少現在看來,鄒維璉無病無痛,至少還能活十年八年。
鄒良益介紹說:「父親,這位便是宣教司陳諱茂生先生。」
「鄒先生,幸會!」陳茂生拱手道。
鄒維璉抬手還禮,動作有些勉強,笑得也有些勉強。
陳茂生又拱手道:「見過劉先生。」
「幸會。」劉寰倒是很自然,而且態度模稜兩可,一直不說是否願意投靠。
大明贛州知府劉寰,唯一在史料留下的痕跡,就是給贛州崆峒寺的匾額題詞。
一邊喝茶,一邊閒聊,鄒維璉總是興致不高。
終於,陳茂生問道:「請教兩位先生,這南贛的客家人,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鄒維璉指著劉寰:「此事當問他。」
劉寰笑著說:「在下不才,原籍廣東,正是客家人。」
陳茂生連忙說:「請劉先生不吝賜教。」
劉寰講述道:「客家人南遷,始自晉代。而這南贛的客家人,許多是宋末由閩粵遷來。大明立國之後,南贛客家人,又大量回遷至閩粵。」
「為何他們近百年又遷回來了?」陳茂生問道。
劉寰解釋說:「嘉靖年間,倭寇襲擾,大量沿海百姓遷至內陸,導致粵東、閩西人多地少。恰好,南贛由於戰亂,人口大量離散。粵東、閩西之客家人,便成群結隊遷居至南贛。」
那個魏家駒,還有一個情況沒說明白。
王陽明等大臣剿匪之後,特別是外省客兵肆虐,南贛許多鄉村都空了,地主紛紛逃去縣城定居。
客家人整村整村搬來,一部分做佃戶致富,並且反客為主,形成如今的豪佃。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許多豪佃已經轉變為大地主,因此客家人之間也有地主、佃戶矛盾。
嘉靖中後期遷來的客家人,一部分做了佃戶,更多則是去開荒墾殖,成為小地主和自耕農。
這個時候的土客矛盾,其實還不算特別激烈,因為直到乾隆年間,閩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