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二百四十二章 張先生的軟肋_頁2
更新:11-14 08:07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等張居正出門,而是直接進了內院宣旨。
「陛下手書。」
「元輔受朕皇考付託,輔朕幼沖,安定社稷,朕深切倚賴,豈可一日離朕?准過七七,不隨朝。你部里即往諭,著不必具辭,著禮部官近日前往西山擇穴安葬。」
「先生為朕帝師國之元輔,功在社稷,先生之父恤恩,委宜從厚。著照例與祭葬,仍加祭五壇,各差官前去祭葬,以示優眷。」
「欽此。」
這封聖旨,不僅僅是不准張居正致仕,而且是不准落葉歸根,不准張文明魂歸故里,讓張文明葬在西山。
這是朱翊鈞早就謀劃好的一張牌,從以見耆老名義,把張文明拉到京師來,就是打算好了,官葬西山,斷了張居正回鄉的理由,官葬西山。
張居正接下了聖旨後,再上奏請致仕離朝,即便是葬在西山,也可以結廬西山為父守孝。
朱翊鈞看到這份奏疏後,再次下旨,這次加祭九壇,仍然不准丁憂,這次朱翊鈞拿出來的牌是金革無避,眼下大明要在遼東動兵,你張居正作為朝堂廟算之人,這馬上就要打仗了,你好意思臨陣脫逃?
泗水伯、國姓正茂在呂宋,寧遠伯李成梁在遼東恐有尾大不掉之嫌,徐渭、孫克毅在長崎,大明四處動武,你讓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主持這一切,是不是有點不負責任了?
金革無避,這是丁憂制度中的情況,有戰事,而且這戰事還是你謀劃的,你卻要離開,這讓皇帝找誰繼續?
張居正再上奏疏,譚綸在朝,金革之事,不會出什麼亂子。
朱翊鈞收到這封奏疏之後,氣的拍桌子,張居正這次的再乞守制疏,說的還挺有道理,譚綸身體在變好,戎政處置向來沒什麼錯漏,只要譚綸還在,李成梁也不敢怎麼樣,一切會如常。
皇帝再下詔書奪情,這次朱翊鈞打出的牌是先帝,核心內容則為:父制當守,君父尤重,以肩負我皇考委託之重,勿得固辭。
先帝可是對你張居正有知遇之恩,張居正從裕王府成為帝國的首輔,全都是先帝的恩榮,父制當然重要,君父的命令就不重要了嗎?
張居正反駁的理由,又是有理有據十分的充沛:臣又豈敢不思以仰體而酌其輕重乎?顧臣思之,臣今犬馬之齒才五十有三,古人五十始服官政,而本朝服制止於二十七個月,計臣制滿之日亦五十六歲耳。
張居正的意思是,他才五十三,守孝二十七個月,才五十六,回朝還能繼續給皇帝效命。
朱翊鈞發現了,張居正真的擅辯,這話說的根本沒有什麼破綻。
哪怕是朱翊鈞和張居正都很清楚,繼任者不可能讓出元輔的位置還給他張居正,這一走,決計不可能回來,但是張居正作為個讀書人,還是很不要臉的說,自己很年輕,還能回來。
朱翊鈞拍著手中的奏疏,眉頭緊蹙的尋思著自己的牌,他打出去一張感情牌:先生平日所言,朕無一不從,今日此事,卻望先生從朕,毋得再有所陳,七七之期猶以為遠。
張居正的奏疏再入宮送到了朱翊鈞面前,打出的也是一張感情牌:臣尚有老母,年亦七十二歲,素嬰多病。致臣母意,囑臣早歸。
張居正的父母都在,張文明的去世,讓張居正的母親悲痛至極,張居正的意思是,他的母親希望他可以回鄉去。
朱翊鈞見過老太太,老太太雖然老了,但不糊塗,國事和家事哪個重要,老太太絕不會因為是田野之人,而枉顧國朝大事。
「先生有先生的立場。」張宏勸陛下不要太生氣,這早晚都要歸政,這是個好時機,張居正不想當明攝宗,所以執意離去。
歷史上的張居正要當明攝宗,是因為他一走,新政就維持不下去了;
現在他執意要走,就是知道,自己走了,新政還會繼續。
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環境下,張居正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即便是原來歷史線里的張居正,也從來沒有威脅過萬曆皇帝的皇權和位置,這在權臣之中,是極為罕見的。
以致於後世為張居正尋找的罪名是約束皇帝太嚴、生活作風有問題等等,但凡是張居正有一點問題,就會被扣上一個不忠的罪名,將張居正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這種公私混淆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