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五百七十八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
更新:11-14 08:11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石茂華的奏疏非常非常的大膽,甚至有些僭越。
在奏疏中,石茂華批評了三代皇帝,太宗、仁宗、宣宗,批評仁宗和宣宗,主要是失土問題,畢竟這二位從永樂年間就開始主張戰略收縮,擴土只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收益,這就是精算之風的起點。
而批評太宗文皇帝,這一點是讓朱翊鈞格外意外的,因為在石茂華看來,太宗皇帝嚴重低估了統治安南的成本,是戰略失誤,更進一步批評,交趾十三司是太宗文皇帝好大喜功的產物。
大明在永樂年間攻伐安南是一個意外,詳細而言,是安南國宰相黎季犛殺國王僭越稱帝,舊王的孫子陳天平到京師告狀,大明派遣了軍隊護送陳天平回安南繼任國王,黎季犛偷襲了護送的五千軍兵,至此,大明不得不對安南用兵。
這是一連串的意外,大明朝廷在征伐之前,根本就沒想過到底要拿安南怎樣,攻伐之後,是實土郡縣,還是如雲南舊事,以國公鎮守,錫土分封,亦或者訓誡之後班師回朝,任由安南自決,都根本沒有想好。
在安南不斷的民亂之下,文皇帝的態度也是在搖擺不定,在鎮壓和維持現狀中不斷的徘徊著。
這種搖擺不定,就體現在大明交趾十三司最開始是流官,也就是大明遣官管理,後來變成了除布政使外,改用土官,也就是世襲土司,後來黎越僭朝的第一任國王黎利,就是大明用的土官。
朱棣的戰略重心在北方,無論是遷都,還是親征北伐,無不表明了這一重心,那麼安南的治安戰,就成了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自拿下安南改交趾十三司後,朱棣的態度始終是處於一種想要躺平而不能的狀態,從最初攻伐的決策粗糙,再到流官改土官的搖擺不定,都是在最初就低估了成本。
高昂的統治成本,讓朝廷入不敷出,到了宣德年間,大明在交趾戰敗,就是覆水難收了。
大明現在重開西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大明的重心在開海,雖然海陸並舉這一戰略總是被提及,但海陸也有側重,大明現在的側重就是開海。
所以重開西域之事,既然勢在必行,就不能低估重開西域的難度,這是一個需要持續大筆投入的事兒,甚至開海的收益,都填進去都不見得足夠。
「石部堂所言極是。」朱翊鈞對這本奏疏非常的重視,重開西域,不是想當然,大明需要西域,西域也需要大明,重開西域,是勢在必行。
在重開西域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交趾十三司已經事實上脫離了大明,這已經是既定事實,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而不是因為歷史的慘痛,避而不談。
「除了決策粗糙和搖擺不定,其實成祖文皇帝還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無人可用。」石茂華面色凝重的說道:「一個黃福是不行的。」
石茂華詳細的談了談成祖文皇帝的無人可用。
洪武年間,常遇春死後,李文忠可以頂上,李文忠死後,馮勝可以頂上,徐達死、馮勝被貶,藍玉可以頂上,藍玉北伐去了,傅友德可以征南,即便是傅友德離開了南方,還有沐英可以鎮壓西南。
但是太宗文皇帝唯一能用的人,就只有張輔了,北伐要張輔,征南也要張輔,除了張輔,在永樂一朝,幾乎找不到能獨當一面的武勛人物,而人才的凋零註定了張輔的獨木難支,在正統初年的黨爭中,張輔被三楊逼到無法上朝的地步。
無人可用,大概也是朱棣對交趾問題搖擺不定的最大原因。
「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朱祤鈞頗為感慨的說道。
這不是朱翊鈞寫的,是呂宋都司指揮使、石隆伯鄧子龍在雲南龍尾城所寫,鄧子龍聽聞大唐天寶年間征南詔國陣亡將士的墓塚處,仍然有人祭奠,感慨之下寫下了這麼一首詩。
天寶十年、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兩次對南詔用兵,第一次八萬唐兵只有萬餘敗回,第二次,折損十餘萬之眾,兩次戰敗,關中、劍南精銳實力銳減,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悍然反唐。
相比較大唐征伐南詔的屢次失利,大明在雲南的統治,可謂是穩如泰山,雲南巡撫和黔國公府整天圍繞著土地兼併的問題打嘴仗。
邊方能夠討論兼併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