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_頁2
更新:09-19 06:29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軍事小說
《營繕令》規定的材分,出了事怎麼辦?」
「我通過數學計算,不會出事。」巴爾迪亞自信地說道。
這就是理念的不同了。
中國工匠認為,可以通過營造法式之類的規定,用特定規格的材料,組裝、堆砌建築,速度還很快。因為不但各種材料有「材分」,就連房屋規制也是一定的,相當於後世預製材料、模塊式建房,效率高、速度快。
巴爾迪亞認為,這樣會造成巨大的浪費。
有些材料或許還能在近處尋找,如果是粗大的立柱呢?按照他們的意思,要到幾千里外的南方森林中尋找,砍伐後再運回來。
這是何等的運輸成本?巴爾迪亞不敢想像。
更糟糕的是,樹木的生長是有周期的。木料容易損毀,更易遭火災,照這種消耗速度,早晚有一天,後人會找不到足夠的修建皇宮的木料。更準確地說,後人找不到符合宮城「材分」規定的木料。
這怎麼辦?
他認為,完全可以通過更改設計,現場數學計算,有什麼材料用什麼,一樣可以修建房屋。
作為支撐重量的立柱,不達到一定規格確實不行,可能會有安全隱患。但我可以通過設計減少它需要承受的重量啊。
君士坦丁堡、巴格達、布哈拉等地,貴族修建莊園、城堡,從來沒有規定一定要用什麼長度、寬度、厚度的材料。事實上如果你去看,經常能夠找到長短不一的材料混合使用。
為了確保安全,貴族們都是聘請數學家現場進行大量的數學計算,邊造邊設計——大體設計是提前定下來的,但細節設計卻未必。
簡而言之,一種類似於提前規定了房屋造型、結構,然後用同樣嚴格規定好的材料進行模塊化拼接。
另外一種則是就地取材。如果材料達不到要求,設計師現場分析受力,進行數學計算,可能會重新更改設計。
前者的速度很快,材料充足並且運輸到位的話,短時間內就能給你建完。
後者速度較慢,工期給你拖個幾十年很正常,有的城堡甚至需要祖孫三代人來建設,才能最終完工。
「還有這裡,為什麼規定柱子要有一個、半個的側腳?」巴爾迪亞翻過一頁,問道。
側腳,就是傾斜度的意思。一個側腳,大概不到1%的樣子,是營造方式中規定的,但未講原因。
「律令就是律令。」有人說道。
這個回答顯然有點敷衍了。
「非如此,榫卯搭建的屋宇容易倒塌。」這個回答就有點誠意了。
「為什麼倒塌?」巴爾迪亞追問道。
無法回答。
「我從未接觸過這種設計,但我看了一眼,就明白了原因。」巴爾迪亞說道:「這其實是利用屋頂產生一種推力,穩定房屋結構。寫這本書的人或許懂,因為他提出了這種設計,非常有效,但你為什麼不懂?」
工匠無言以對。
老祖宗那會真懂這些嗎?或許吧。
他其實知道側腳的用處,畢竟是幹了半輩子的老工匠了,經驗豐富,但剛才沒有爭這個面子,因為他突然想起了一個困擾許久的問題:老祖宗規定傾斜一個側腳,為什麼是一個?半個行不行?兩個呢?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心頭。
他從沒做過這麼「離經叛道」的事情,營造法式規定傾斜一個側腳,他就嚴格這麼做,一生從未逾越。
年少時好奇心充足,曾經問過師傅,但師傅答不上來,師傅也沒細究過這個問題。一代又一代人,都是按照老祖宗的經驗傳承,這麼走過來的。
有時候,會出現那麼幾個驚才絕艷之輩,然後由於機緣巧合,或者得到大人物賞識,地位較高,敢於深究這些細節,然後修改營造法式,但這種人似乎也只是淺嘗輒止。
「最後,我再問一個問題。」巴爾迪亞合上營造法式,說道:「如果我將房頂改成拱形,你怎麼挑選材分?」
所有人都沉默了。
這個問題明顯超綱了。因為營造法式中沒寫,書里的房屋外形都是規定好的,甚至羅列了幾十、上百種不同功能的建築,如亭台樓閣、橋樑高塔等,每一種都有對應的建造方法、挑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