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呂布傳 29 賈詡的爭霸之策
儘管心裡著急,呂布面子上的工夫,還是做得十足十,親自送楊奉出大營,這才急急趕回中軍大帳,果然見到賈詡的信使已在帳中相候。
「免禮免禮,河內形勢如何,主薄有何良策?」
呂布雙手把住信使胳膊,讓他就座,一迭連聲地追問。
信使自懷中掏摸出絹帛,恭敬遞給呂布,答道:「屬下不辱使命,臨行時,見主薄令張將軍率輕騎進駐野王,主薄的吩咐,盡在信中。」
「哦,好!辛苦了,你且先下去好好歇息,此次長途跋涉,我記你一功。」
「謝都尉!」
信使很是高興,躬身行禮,退出大帳。
呂布展開絹帛,先是快速粗看一遍,而後細看,再細看,仔細品咂賈詡信中所說,在眼前一片明朗的同時,對於賈詡的敬佩,越發地濃厚起來。
說起來,賈詡的三策,與呂布擬定的三條出路,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在於,賈詡從地理大勢、時勢出發,詳加剖析,將三策分為上中下三等,供呂布決斷。
揮軍入洛陽,掌控朝堂,這是呂布原本最為傾向的,被賈詡評為下策;全據河東,窺伺河洛,是呂布的次選,如今則是賈詡的中策;原本不為呂布看重的北上并州,反而是賈詡最為推崇的上策。
這個順序,可以說跟呂布原本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可讀完賈詡的分析,呂布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理解,認為他說的,的確是有理有據,的確是高屋建瓴。
這份功力,呂布自承比起賈詡來,實在是差得太遠了。
如今的洛陽,就是個大漩渦,任誰進去,都討不了個好來。董卓,就是最好的例子。
論兵力雄厚,論籌謀布局,論麾下人才,論資歷深淺,論膽大心黑,呂布都自承不如董卓,可董卓這位梟雄,入主洛陽才不過兩個來月,就落得個身死下場。而呂布更知道,即使他躲過這趟,也沒多少時日可活,一樣是橫死的下場。
「哼,董卓,算你死得快,不然,老子本要你死在老子的手下的!」
呂布有些咬牙切齒地想著,這場變故,可以說一下子就將他的原本規劃完全推翻,正應了一句話:人算不如天算,計劃不如變化快。
而進入洛陽,表面上看,是高收益,高風險,可呂布卻很清楚,這個收益,其實是表面上的,就算以董卓獨掌朝堂,可以一言決定皇位更替,決定太后和弘農王的生死,可又如何,到時關東諸侯還是可以一樣起來反抗他,征討他,根本不拿他把控的朝廷當回事。
既然洛陽不能去,河東也是個不錯的地方,汾水河谷兩岸,儘是沃野,兼且人煙稠密,占據河東,窺伺關中和河洛,豈不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可正是因為這件事太好了,所以在賈詡看來,一旦呂布盤踞河東,勢必會引起洛陽和關中勢力的猜忌和重點關注,老是被人惦記著的情況下,很多事情就玩不轉了。
最佳策略,莫如北上并州。
并州優劣勢都很明顯,地勢高,群山環繞,易守難攻,可人丁稀薄,基礎薄弱,並且還受北面鮮卑的壓力。
可如此一來,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跳出洛陽這個大漩渦之外,又不會引起其他勢力的猜忌和關注,可以放開手腳地打好根基,為今後的爭霸做好準備。
單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賈詡考慮得非常長遠,以致呂布甚至有些懷疑,賈詡不會也是穿越眾吧。
旋即,他就將這個怪異的念頭逐出腦外,專心致志地盤衡起來。
賈詡的整個爭霸策略,總結起來,就是「深挖洞,廣積糧,坐山觀虎鬥」,一旦群雄並起,爭霸開始,首先可對河東用兵,繼而以河東為跳板,入主關中,等在關中站穩腳跟,任憑中原爭鬥結局如何,都可穩坐釣魚台,占據極大的優勢。
不得不說,這個爭霸策略,簡直就是為呂布量身定製的,他的根基本就是并州,雖然沒有別人那樣好的出身,好的家世,可勝在瘦鳥先飛,一樣可以與天下群雄同場較技。
將賈詡的爭霸策略融會貫通,再以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一遍,呂布長長出了一口氣,再也沒有先前的迷茫,而是再次看清前路,再次充滿信心。
如今他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從河東這裡攫取足夠多的好處。
而攫取好處的最佳時機,莫過於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