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梟雄 第126章 隧發槍
更新:12-27 22:04 作者:東方奇俠 分類:軍事小說
當李定國趕到校閱場的時候,警衛旅團長高恩率領所部兵馬早已經列隊完畢,趙范也帶著軍械所的兵丁運送兩大車隧發槍來到校閱場。
打量著整整齊齊放在長箱子裡面的隧發槍,李定國連續拿起兩支放在手上把玩,由於這個時代所用**威力有限,這個時代火槍約有七尺(古代一尺約22厘米),也就是相當於現代154,比當時很多人都還要高。(古代人矮)
這隧發槍採用燧石取火方式,除了燧石取火結構之外,其他的與一般鳥銃差不多,柏木打造的槍托包在槍管上,槍管前面則可迅速的按上一把銃刺,這是阿國特別要求安裝的。
打開火門蓋,向後一推擊錘回到發射位置,扣動扳機後,在彈簧作用下擊錘重重的落在火門邊的燧石上濺起火花,點燃藥室的引火藥從而達到發射的目的。
通過簡單操作,李定國了解到隧發槍與鳥銃一樣,火門蓋就相當於現代的一個保險裝置,合上火門蓋就完全隔離藥室與外面的引火道,達到保護效果。
李定國連續扣動數次,分明感到有的時候濺起的火花非常少,有的時候火花非常大,大概與彈簧不穩定有關係。
但旁邊的趙范則一個勁解釋,即便是燧石取火,兩片燧石相碰之後火光也不可能一樣大,何況通過機械碰撞點火?
將彈簧取下來仔細觀看了一番,發現彈簧大小,粗細不同,思考片刻這或者是手工工藝太過粗糙所致。
裝上火藥連續打了二十餘響,有五響為空響,燧石相碰迸發的火星未能點燃藥室裡面的引火藥,不過重新推起擊錘後再次扣動扳機,槍管裡面的火藥便可輕易發射出去。
當然,相對火繩槍隧發槍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如不需要攜帶大量火繩,發射之前不需要先點燃火繩,裝填火藥時不用擔心碰到點燃的火繩,可以說操作起來大為精簡,發射速度約為1分鐘(比過去火繩槍提高5成左右),射擊精度,射擊距離都有大幅度提高。
考慮到這個時代工藝的局限性,李定國對這隧發槍還是比較滿意的,計劃讓軍械所在打造隧發槍的同時,對現有鳥銃(一種火繩槍)進行改造,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但旁邊的馮雙禮則不以為然,打了十多槍居然有2,3槍是空槍,練練搖頭道:「王爺,正如燧石取火那樣不穩定,通過這種撞擊式燧石取火方式還是不如鳥銃,大家想想,只要點燃火繩,只要火繩不熄滅就不用擔心是否可以點燃引火藥啊。
而這燧石取火,大家也練了半天,扣動十多次,有2,3成點燃不了啊。」
李定國微微一笑,在自己印象中隧發槍相比火繩槍可以說是一個代差啊,本來以為這隧發槍的製造、使用必然會帶來戰鬥力大幅度提高,想不到竟然惹得馮雙禮公開質疑。
呵呵笑了笑,看著周圍眾人道:「大家說說,需不需要對現有鳥銃進行改造呢?」
大家都看出李定國不耐,怎麼可能讓李定國難堪,費勁腦筋,總結這鳥銃雖然比撞擊式隧發槍穩定,但隧發槍不但發射速度快5成,射擊精度更高,射擊距離更遠,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颳風下雨,引火藥被風吹走,引火藥被雨水打濕。
而廣東氣候潮濕,經常颳風下雨的,如果使用隧發槍,火槍兵在颳風下雨的時候可以照常作戰。
或者為了加深大家印象,劉遠生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當年大明四路大軍討伐老奴**哈赤的時候,名將馬杜率領大軍趕到薩爾滸山上,見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
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瀰漫山谷,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
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松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軍面前。
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發,每發必中。
明軍雖有火光易於點燃鳥銃,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
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
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後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乾,便無法射擊。
八旗軍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
在薩爾滸之戰中,鳥銃(火繩槍)的缺陷暴露無遺。若當時明軍不使用鳥銃